傷科常見病證。指外力引起的腹內氣血受傷或某一臟器的實質性損傷。腹部是胃、腸、肝、脾、膀胱等臟腑所在之處。腹部受傷的機會較少,但因其外無骨骼保護,一旦受傷極易傷及內部,影響臟腑的功能,甚至臟器破損碎裂而導致死亡。

  撞打、擠壓、跌僕時腹部碰撞硬物等直接暴力是造成腹部內傷的主要原因。在腹部受到內傷後因瘀血凝留於內,氣機也隨之阻滯,血瘀氣滯進而影響臟腑功能,諸如胃失和降、脾失健運、肝失條達,小腸不能化生水穀精微和泌別清濁,大腸不不能傳化糟粕,膀胱不能正常排尿等。腹中瘀積愈盛,則失血愈多,甚至氣隨血脫。瘀血若得流散,則見吐血、便血、尿血等血證。

  腹部內傷的辨證應註意以下幾點:①辨有否臟腑損傷及損傷程度,以便確定或變更主要治療方法。涉及不同的臟腑會有不同的表現,有時可累及多個臟腑,要防止疏漏那些癥狀相對來說不甚明顯的被損傷臟腑。②辨別虛實。腹部內傷主要是瘀留於內的實證,但損傷嚴重者很可能瘀血與亡血並見。有時,雖因外傷而致瘀實,但患者卻為本虛之體。③辨別瘀實的程度。如腹痛按之痛甚,大便不通,是瘀血留聚之象,當用攻逐。但如用攻下劑後痛仍不止,雖然瘀血未盡,也隻能用行血和血的方藥。按之不痛或喜按則為氣血兩虛的表現,不可一味攻伐。

  腹部內傷的治療:對空腔臟器破裂或嚴重的非空腔臟器損傷,應手術修補或局部或全部摘除。術後可應用補益氣血、調理臟腑的中藥以助恢復。輕度或中度損傷的非空腔臟器在密切觀察下,先予輸血、補液,癥情稍穩定後再以中藥為主治療。無明確臟器損傷證象者以中醫治療為主,但仍須註意病情變化。一般以祛逐瘀血為主,佐以理氣,若有亡血氣脫證象者則須先益氣固脫。癥狀改善後則宜扶助正氣,以補益氣血為主。

  祛逐瘀血法用於瘀血內留,癥狀為部位相對固定的疼痛,以後疼痛的范圍或有變化,如擴大、涉及它處等,但原部位的疼痛多不變。痛處拒按摸,腹脹滿,多有惡心嘔吐,氣促,大便秘結,小便量少色赤或艱澀。常用桃仁承氣湯合膈下逐瘀湯,吐血色黑則用加味芎䓖湯。證在少腹用少腹逐瘀湯或柴胡桔梗湯加減。

  理氣活血法用於氣滯不暢為主的病證。多由運氣不當所致。疼痛范圍較廣。甚至腹部涉及胸脅,呈脹痛或悶痛,痛不甚劇烈。或有腹脹、惡心、納呆、大便欠暢等癥。常用方為理氣止痛湯。

  益氣固脫法用於亡血、氣隨血脫的急危重證。臨床表現以脫證為主或先有瘀實證象,繼則出現面色蒼白,頭額四肢漸起冷汗呻吟呼號、煩躁等。常用方如獨參湯。目前多以輸血補液為主,加用參附針劑。

  如腹中隱痛脹滿,按之反舒,或按壓揉轉後能得矢氣而舒,以脾胃氣虛為主,宜扶正通滯,常用香砂六君子湯加味。腹痛喜溫畏冷,按之作痛或有結塊,納呆形瘦,為正虛而宿瘀未化,宜益氣逐瘀,代表方如棱莪消積湯。腹痛隱隱,時有少量吐血、便血,面少華色,為虛損不攝,治當溫養固澀,用金匱膠艾湯或黃土湯加味。

  妊娠受傷是特殊的腹部內傷,除損傷外又可能損及胎兒。治宜理氣活血,但以藥性較平和者為宜,並酌加安胎藥,如安胎和氣飲。損傷稍重,或氣血素虧,損傷多致胎動不安,宜大補氣血合行瘀藥。大補氣血之中,又須補血多於補氣,代表方如救損安胎湯。嚴重損傷可導致胎死腹中或小產血崩,分別用下胎散瘀及散瘀益氣藥,目前多中西兩法同治。腹內的臟腑與消化有關,嚴重損傷當禁食,如能進食,多宜清淡而易消化,且忌性寒生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