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最大的淋巴器官。與淋巴結、扁桃體等共同構成周圍淋巴器官,接受中樞淋巴器官(由胸腺、腔上囊類似器官所組成)來的T和B淋巴細胞,是執行免疫功能、進行免疫反應的重要場所。脾又是血循環中的重要濾過器官,具有濾血、儲血、造血和調節血容量的功能。流經正常脾的血液每分鐘達200~500ml,平均約300ml。故脾重量雖約占體重的0.1%,卻接受著心搏出量的5%。脾由錯綜的網狀結締組織支架、血管、淋巴組織、淋巴管道及造血和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細胞成分所構成。成人脾內約含含各種血細胞140×106個,其中約半數具有吞噬力。

  脾雖有多種功能,但並非最重要的器官。多數成年人的脾被切除後,其功能可部分地被其他器官所代替。少數人的脾切除後,則免疫功能低下,易患嚴重感染,以致死亡。在幼兒(特別是1歲以下的嬰幼兒),脾切除後致死細菌感染的發生率明顯增高,可危及生命。脾切除的原因,常見於脾破裂和脾的某些疾患,也是某些全身性疾患的一種治療手段。

  發生與發育 脾發生於人胚第5周。初起在胃背系膜上有增厚的間充質,為脾內結締組織和網狀組織的原基,脾血管的分支分佈在內。約於第9周,幹細胞從卵黃囊血島或肝經血循環遷入,進入血竇周圍的網狀組織間隙中,分裂分化形成血液內各種有形成分。脾僅在胚胎第12周至出生前作為相對次要的紅細胞造血器官。至胚胎第5個月,脾的造血功能漸被骨髓所替代,其淋巴組織的成分也逐漸增多,髓樣造血器官逐漸變為淋巴器官。許多淋巴細胞進入脾臟小動脈周圍的結締組織中。胚胎第6個月已能辨認脾臟的白髓與紅髓。出生後,正常人的脾即不再具有造紅細胞功能,在患某些疾病時,脾可以恢復造血功能,稱為髓外造血。

  解剖特點 脾位於左季肋區的後外側部,在胃底,膈肌和左腎之間,膈肌之下,橫結腸之上。前面受第9、10和11肋骨掩蓋,其長軸與第10肋相一致。脾的位置可因體位、呼吸等而有所改變,站立比平臥時約低2.5cm。脾在正常狀態一般在左肋下不能觸及。但在膈低位或體質較瘦弱的人,特別是女性,偶也可摸到脾的邊緣,但觸及的脾相當柔軟,且無壓痛。

  脾呈卵圓形,蠶豆狀,色澤暗紅,質軟而脆,遇擊易破。成人脾長約12cm,寬約7cm,厚約4cm,平均重約100 ~200g。老年人脾的大小和重量可逐漸減小。脾可分為膈、臟兩面,前後兩緣和上下兩端。膈面隆凸平滑,向後外側貼於膈。臟面凹陷,近中央處稱脾門,呈裂隙狀,是神經、血管出入處。臟面有3個凹陷,即胃凹、腎凹和結腸凹,分別與胃底、左腎、左腎上腺、胰尾和結腸脾曲相接觸。前緣較銳,下部有2~3個切跡,稱脾切跡。脾腫大時,脾切跡可作為觸診脾的標志。後緣較純厚,上端鈍圓,下端較闊。

  脾是腹膜內器官,除脾門和與胰接觸處之外,各方均被腹膜覆蓋。脾借腹膜皺襞所構成的胃脾韌帶、膈脾韌帶、脾腎韌帶和膈結腸韌帶支持固定。若先天性韌帶和脾蒂過長,使脾不能保持正常位置而處於遊動狀態,則形成遊走脾。

  常見的脾的變異是副脾,發生率約10%,好發生於脾門、胰尾部、胃脾韌帶、脾結腸韌帶、大網膜、腸系膜、甚至左側卵巢等處。多為一個,有時4~5個,大小不等,最小如蠶豆。副脾可獨立存在,亦可與脾相連。當脾功能亢進而行脾切除術時,應將副脾全部切除,否則脾功能亢進易復發。此外在某些嬰幼兒可見先天性脾缺如,常伴有其他種(特別是心臟的)先天性異常。此種嬰幼兒一般均在數月或數年內死亡。

  組織結構 脾表面有一層較厚的致密結締組織被膜,其外覆以間皮。被膜的結締組織由四周和脾門部向脾實質內延伸,形成許多粗細不等的條索狀小梁,稱脾小梁,其相互連接成網,構成脾支架。被膜和脾小梁之間的組織和脾竇等結構總稱為脾髓,是脾的實質(見圖)。

  脾實質 由三部分構成。①白髓。由密集的淋巴組織構成。在脾切面上呈散佈的1~2mm大小的灰白色小結節。圍繞著中央動脈及其分支而分佈。由長筒形的動脈周圍淋巴鞘(簡稱淋巴鞘),和球形的淋巴小結──脾小結所組成。淋巴鞘的網狀組織中有大量小淋巴細胞,少量大和中淋巴細胞、巨噬細胞、漿細胞。此部分有增殖的T淋巴細胞,是脾的胸腺依賴區。脾小結位於淋巴鞘的一側,由位於中央的主要由B淋巴細胞構成的生發中心和周邊的小淋巴細胞被覆層所組成。其結構和形成過程與淋巴結內的淋巴小結完全一致,其生發中心富含B淋巴細胞,是脾的非胸腺依賴區。②邊緣區。白髓周邊向紅髓移行的區域稱邊緣區。這裡有彌散的淋巴細胞,其分佈較疏松,其間含有較多的巨噬細胞和各種血細胞,新鮮時呈紅色。從白髓來的部分毛細血管終末開口於其間。故邊緣區是抗原物質隨血入脾內與一系列細胞接觸引起免疫反應的重要場所。③紅髓。由許多寬闊有脾竇和脾索構成,充滿於白髓之間,因富含紅細胞而呈紅色,故得名。

  脾竇即脾血竇,又名靜脈竇,為靜脈性膨大管腔。其形狀與大小視血液充盈程度而變化。一般為12~40μm。竇壁由一種長條狀的內皮細胞平行排列而成,胞核所在處的胞體向竇腔內膨出。內皮細胞間有間隙,直徑約2~3μm,連接不牢固,內皮細胞外方僅有一些環形圍繞的網狀纖維和不完整的基膜,內皮細胞胞漿中有許多微管和微絲,能調節內皮細胞間間隙的大小,這些都有利於血細胞從脾索進入脾竇。

  脾索又稱比爾羅特氏索。在相鄰的脾竇間,由網狀細胞及網狀纖維構成支架,其中充滿各種血細胞和巨噬細胞。脾索內含髓動脈、鞘毛細血管和毛細血管。血液一旦進入脾索,流動即變慢,血漿常滲入血竇內,其中各種異物及衰老的紅細胞可為脾索中的巨噬細胞吞噬破壞,而正常的血細胞可通過脾索邊緣沿血竇內皮細胞之間的間隙進入血竇內。

  血液系統 腹腔動脈的分支脾動脈由脾門入脾後再分支入脾小梁,成為小梁動脈。最後離開小梁進入白髓。入白髓後稱為中央動脈。中央動脈不斷分出放射狀分支,主幹穿行白髓後分支進入紅髓。這些分支之間無吻合,形似筆毛,故稱筆毛動脈。

  紅髓中的終末毛細血管通過“閉合”式的管道進入脾竇,或先進入脾索後“開放”於此,其中的血液通過竇壁的內皮細胞間隙進入脾竇及靜脈系統。血液由脾竇匯集入髓靜脈,再進入小梁靜脈,最後匯集於脾門形成脾靜脈出脾。

  脾僅有很少的淋巴管,起於中央動脈的周圍,經小淋巴管,匯集於脾門處出脾。

  脾的功能 胚胎時期脾有短暫造血功能,出生後脾主要有免疫功能、濾血、儲血、造血和控制血漿容量的功能。

  免疫功能 脾具有大量密集的免疫活性細胞和巨噬細胞。據其獨特的組織結構,可以捕捉血液循環中的抗原,並提供一個使免疫活性細胞與抗原起相互作用的場所。脾淋巴細胞的50~65%為 B淋巴細胞,分佈在生發中心和脾索。35~50%為T淋巴細胞,分佈在動脈周圍淋巴鞘內與脾小結周邊的小淋巴細胞被覆層。這兩種細胞分別行使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脾是 IgM生成的主要場所。脾內的T淋巴細胞中,以抑制性T細胞數量最多,在調節免疫反應中起重要作用。在免疫反應過程中,脾由於其內細胞的增殖和對血液中淋巴細胞的扣留而腫大。

  濾血 脾含有大量網狀細胞組織交織的網絡和巨噬細胞,擔負濾血作用。濾血作用可分為二種:①剔除。脾能識別與清除衰老、不正常、損傷的血細胞和血循環中不正常小體,其中包括球形紅細胞、橢圓形紅細胞、鐮形紅細胞,抗體致敏的紅細胞、熱變性或氧化劑藥物損傷的紅細胞、受巴爾通氏體感染的紅細胞、致敏的血小板以及細菌、原蟲、黴菌、異物(如膠體顆粒、墨汁和其他染料顆粒等)、抗原、抗原抗體復合物等。這種功能稱為剔除。紅細胞在狹窄的通道中及缺氧和代謝不良情況下,變形能力受到嚴格檢驗,不合格者則被扣留在該處,受到密切接觸的巨噬細胞和吞噬性網狀細胞的吞噬而被清除。②挖除。脾隻從紅細胞內清除某些特定的包涵體,而未完全破壞該細胞。其中包括豪厄爾-若利二氏小體(原譯豪-傑氏小體)、鐵粒、海恩茨氏小體、沉淀的球蛋白、瘧原蟲、巴爾通氏體、梨漿蟲等。這種挖除作用發生在脾竇竇壁上。當帶有這些包涵體的紅細胞經脾索而擠壓穿過脾竇的內皮細胞間孔隙時,其胞漿變形,硬的包涵體從沿胞膜邊緣的血紅蛋白中分離出來,被四周的吞噬細胞吞噬,同時該紅細胞膜面積縮小後,發生球形變,進而被脾剔除。

  儲血 正常人脾的儲血量很小。脾中的紅細胞一般為20~60ml,占全身紅細胞總數的5%以下。在脾腫大時,卻可以扣留大量紅細胞,有時可達全身紅細胞總量的1/3,即500ml以上,成為貧血的一個原因。脾可以在白髓中蓄集、儲存血液中的淋巴細胞,而對粒細胞沒有儲留作用。在脾腫大的病人,因脾扣留、儲存粒細胞而造成中性粒細胞缺乏。正常人的脾可儲留大約人體血小板總量的1/3。網織紅細胞於儲留在脾時轉變成成熟紅細胞。

  造血 胚胎第12周至出生前脾具有短暫的造血功能。此後,正常人的一生中,除白髓中可產生某些淋巴細胞外,脾已無制造其他血細胞的能力,但仍保持造血潛能。當患有慢性溶血性貧血、地中海貧血等癥時,脾可出現髓外紅細胞系統造血。而在放射線損傷恢復期或患有骨髓硬化癥、骨髓纖維化、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時,脾可出現髓樣化生灶,產生紅細胞、粒細胞和血小板等。脾直接參與和紅細胞生成有關的鐵的代謝。在脾內被破壞的異常紅細胞中的大部分鐵質,由運鐵蛋白送至骨髓供再利用,少數鐵質可儲存在脾內。

  血漿容量的控制 脾臟對血漿容量有控制作用。慢性脾腫大的患者,可因血漿容量的增加造成稀釋性貧血。其機制目前尚不清楚。此過多的血漿容量並非全部瀦留在脾內,也存在於脾外的血管中。這種病人行脾切除術後,一般血漿容量在數月中可部分下降或至正常。

  臨床聯系 許多疾病所致的病理生理變化和脾本身的疾患,均可引起脾的腫大。脾腫大的原因很多,但多數均屬繼發性,常見於感染、鬱血、血液病和結締組織病。而原發性脾疾患,如脾原發性腫瘤、脾囊腫等極罕見。

  脾腫大可伴有脾功能亢進(見脾腫大)。某些特殊疾患可造成脾體積的縮小,甚至完全消失。如非洲的鐮狀細胞病或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患者,脾可因鐮形紅細胞或增多的血小板而致血流阻塞,引起脾梗塞後縮小。

  有許多疾病需行脾切除術。脾切除術後患者可出現一些特定的血液學改變,脾若因病萎縮或因梗塞縮小到正常體積的20%以下也可引起類似改變。這些改變包括:①紅細胞形態的改變。血液塗片檢查中易見靶形紅細胞、棘紅細胞等。約在1%的紅細胞中見到幼紅細胞核碎裂後形成的豪厄爾-若利二氏小體。網織細胞比例增加,偶見孤立散在的幼稚紅細胞。用特殊染色可見增多的鐵粒紅細胞。然而紅細胞壽命無變化。②細胞數量的改變。正常人脾切除後無明顯的紅細胞數量的改變,但因脾腫大而引起貧血時,脾切除後可使貧血有所改善。通常脾切除術後有白細胞數增高,早期主要為中性粒細胞,後期則主要為淋巴及單核細胞。血小板的增多也很常見,在術後7~12天可高達1×106/L(100萬/mm3),此時患者易發生血栓形成。其後大部分患者血小板數逐漸下降至正常,少數病人可持續在高水平,須做相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