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被黴菌污染並產生毒素,被人食用後引起的黴菌性食物中毒。主要發生在農村地區。

  甘薯又稱白薯、紅薯、番薯、地瓜等。收穫、運輸和貯藏過程中擦傷摔傷的薯體部分,易於被黴菌,如茄病鐮刀菌和甘薯長喙殼菌(又稱甘薯黑斑病菌)等黴菌污染,貯藏於溫度和濕度較高的條件下,黴菌生長繁殖並產生毒素。引起中毒的毒素物質有甘薯寧、1-甘薯醇、4-甘薯醇、甘薯醇等。

  黴變甘薯中毒的潛伏期較長、一般在24小時發病病。輕度中毒者有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腹瀉等。嚴重中毒者惡心,多次嘔吐、腹瀉,並有發熱、肌肉顫抖、心悸、呼吸困難、視物模糊、瞳孔擴大,甚至可有休克、昏迷、癱瘓乃至死亡。

  預防措施主要是防止甘薯被黴菌污染,在收獲、運輸和貯存過程中防止薯體受傷,在貯存過程中要保持較低的溫度和濕度。要會識別並且不食用黴變甘薯,黴變甘薯的表面有圓形或不規則的黑褐色斑塊,薯肉變硬,具有苦味、藥味。黴變甘薯不論生吃、熟食或做成薯幹食用均可造成中毒。隻有輕微黴變的甘薯可去掉黴變部分的薯皮薯肉,浸泡煮熟後少量食用。

  黴變甘薯中毒沒有特殊療法。治療原則是采取急救措施和對癥治療。急救措施是催吐、洗胃、導瀉,以減少毒素的吸收。對應治療主要是補液,糾正胃腸炎癥狀和神經系統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