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迪那龍線蟲(Dracunculus medinensis)雌性成蟲寄生於人體皮下組織而引起的疾病。幾世紀來在沙烏地阿拉伯的麥迪那城廣泛傳播,故得名。主要癥狀為局部皮膚瘙癢,出現丘疹、皰疹及全身過敏反應。本病流行於南亞、西亞、非洲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中國僅有犬感染的報告。

  麥迪那龍線蟲屬線蟲綱,駝形目(Camallanata),龍線蟲科(Dracunculidae),龍線蟲屬。體細長,,表皮光滑呈乳白色。雌蟲長1米上下,雄蟲長不足40毫米。雄蟲尾端卷曲,具交合刺2根,交配後即死去。感染癥狀主要來自雌蟲。成熟雌蟲寄生於人體皮下組織(多見於下肢),頭端伸向皮膚表層,蟲體破潰釋出的幼蟲引起局部丘疹、水皰或潰瘍。患部與水接觸時,雌蟲受冷水刺激而收縮,蟲體前端可自人皮膚破潰處伸出,部分子宮從蟲體破裂處或口部脫出並潰破,將大量第一期幼蟲釋入水中。人體離水後,雌蟲又縮回皮下。如此反復至幼蟲排完,雌蟲死亡。幼蟲在水中可存活1周,若被中間寄主劍水蚤吞食,於25~30℃條件下經10~14天,在劍水蚤血腔中蛻皮兩次,發育為感染期幼蟲。含感染期幼蟲的劍水蚤隨水被人飲入後,劍水蚤被消化,幼蟲在十二指腸內穿過腸壁,經淋巴系統達到腹膜後結締組織,經8~12個月發育為成蟲,最後移行至皮下組織寄生。每個寄主體內一般寄生1~2條。本蟲也寄生於狗、狐、貓、馬、牛、猴等動物。

  本病潛伏期為8~12個月。感染期幼蟲在人體內移行過程中,很少引起病變。成熟雌蟲移行至皮下並釋放大量代謝產物,可引起全身的變態反應,表現皮疹、腹瀉、惡心、頭暈、哮喘等。

  局部水泡破潰形成潰瘍後變態反應減退。若繼發感染,可致膿腫、蜂窩組織炎或慢性潰瘍等。

  本病診斷主要靠病史、臨床癥狀及典型的皮膚損害。從皮膚潰瘍處的滲出液或膿汁中檢出幼蟲或在皮下組織中檢獲成蟲,均可確診。傳統可靠的療法為用小棒將蟲體卷出,亦可進行手術取出。服用硝咪唑、噻苯噠唑、甲苯噠唑後蟲體可自行排出或易於摘除。對一般過敏性癥狀可給予抗組胺藥。2.5%氫化可的松軟膏塗敷新發生的水泡上,可使蟲體易被拉出。改善供水條件、不飲用生水以及殺滅劍水蚤等措施,均有益於本病的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