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由蠅類傳播的動物源性寄生蟲病,結膜吸吮線蟲(Thelazia callipaeda)寄生於人眼結膜囊所致。以嬰幼兒為多見。主要見於亞洲(前蘇聯的遠東地區、日本、朝鮮、菲律賓、印度、緬甸等地),故又名東方眼蟲病。中國於1917年報導首例後,已在沿海各省及雲南、貴州、四川、陝西等地發現百餘例。

  結膜吸吮線蟲屬線蟲綱,旋尾目(Spirurata),吸吮線蟲科 (Thelaziidaee),吸吮線蟲屬。其成蟲長圓柱狀,離開人體後呈乳白色,半透明。雄蟲長10mm上下,雌蟲稍長;子宮內充滿圓形蟲卵,產出時卵內已含有成熟的幼蟲。

  本蟲的生活史尚不完全清楚。成蟲主要寄生於犬、貓等動物的眼結膜囊及淚管內,偶寄生於人體。多數學者認為本蟲的感染來源是病犬含幼蟲卵的眼分泌物。蠅類為中間寄主。當蠅類舔吸寄主眼部分泌物時,蟲卵(或幼蟲)進入蠅體內,約經1個月,蛻皮2次後發育為感染性的第3期幼蟲,然後移行至蠅的血腔,再聚集於其頭部,當蠅再舔吸人或動物眼部時,幼蟲自蠅喙部逸出並進入新的終末寄主眼內寄生,並發育為成蟲。

  本蟲寄生於眼結膜囊內,多僅侵及1隻眼。由於蟲體的機械性刺激及其所產生的分泌物、排泄物的作用,病人常覺眼部發癢、有異物感、畏光、流淚、分泌物增多、結膜充血,但視力多不受影響。因癢感而揉眼,可引起眼部繼發性感染。重者可出現組織損傷、角膜混濁及眼瞼外翻等病變。個別病例,蟲體可寄生於眼前房及淚小管等處,但極少引起失明。本病預後多良好。一旦取出蟲體,癥狀即可消失。

  從患處取出蟲體,經鏡檢即可確診。治療可用1~2%可卡因或1%狄卡因滴眼,使結膜表面達到局部麻醉,蟲體受刺激後即由眼角爬出,此時可用眼科鑷將蟲體取出。註意個人衛生,采取防蠅、滅蠅措施,妥善處置病貓、病狗均為本病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