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中小動脈有嚴重壞死性炎癥的全身性疾病。可侵犯許多器官。過去認為是動脈周圍炎癥引起,故曾稱為結節性動脈周圍炎。系統性結節性多動脈炎約1/3病例侵犯皮膚,約1/5病例僅有皮膚表現,稱為良性皮膚性結節性多動脈炎。本病病程不定,短者數周內死亡,長者輕重反復達數年之久。多死於心腎功能障礙。本病不多見,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中年為多,男女之比約4:1。

  病因 未明。可能是一種免疫反應,免免疫復合物沉積使白細胞釋放溶酶體酶,從而引起血管損傷。有的病例在細菌(特別是鏈球菌)感染後發病,有的在發病前註射過血清或用過藥物(如磺胺藥、碘化物、砷劑、青黴素或苯妥英鈉等)。本病也可發生於乙型肝炎病人,其血清中可檢測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乙型肝炎表面抗體。推測其他病毒感染也有引起本病的可能。

  臨床表現 全身癥狀根據損害部位及血管受損害程度而異,輕重不一;有發熱、不適、虛弱、乏力、體重減輕等。病情有時緩解,有時加重。內臟病變以腎臟損害為最多見,表現為腎小球腎炎。心臟受累時可引起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胃腸受累時多有劇起腹痛、惡心、嘔吐、便血等癥狀。還可有肝腫大、黃疸、淋巴結腫大、關節痛。神經系統病變以周圍神經炎多見,累及中樞神經系統時,可出現腦膜炎癥狀。肺部幾乎不受侵犯。

  系統性結節性多動脈炎的皮膚損害常限局於下肢,表現為紫癜與紅斑,紫癜區有大皰、潰瘍。此外,可有廣泛性網狀青斑,很少發生皮下結節。而良性皮膚型結節性多動脈炎的皮膚損害則為皮下結節,多發生於足、小腿及前臂,單個或成群,成群的結節多在網狀青斑處發生。結節硬,易觸到,表面淡紅色或鮮紅色,常有壓痛。二型的比較見表。

系統型與皮膚型結節性多動脈炎比較表

  病理變化 腎、心、胃、腸、肝、腸系膜、肌肉、皮膚及神經組織的中、小動脈,具有特征性的彌漫性或局灶性全血管炎。病損發展可分為四期:①變性期;②發炎期;③肉芽腫期;④纖維化期。血管壁有纖維蛋白樣或透明變性,尤其是血管中層有顯著的變性壞死;血管內膜往往增生、壞死,管腔閉塞,血管壞死區及附近有大量炎性浸潤,主要為嗜中性粒細胞。

  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增多,70%病例嗜中性粒細胞增多,1/3病例有嗜酸性白細胞增多。化驗可顯示出貧血及血沉快。γ球蛋白及 α1球蛋白增高,白蛋白減少。腎受侵時有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20~50%病例乙型肝炎表面抗體為陽性。

  診斷 根據多系統損害、四肢典型的網狀青斑伴有紅斑結節和潰瘍性損害,以及中、小動脈全血管炎的病理檢查發現可以確診。應與結節性紅斑、紅斑狼瘡和皮肌炎炎相鑒別。

  治療與預防 去掉病灶,慎用致敏藥物。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可使癥狀緩解。皮質激素效果不佳者,可用免疫抑制劑(如環磷酰胺)。對系統癥狀應對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