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於真皮淺層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也常侵犯口腔粘膜。又名扁平紅苔蘚。其皮損特點為多角形紫色扁平丘疹;粘膜損害為灰白色,多呈網紋狀。本病較常見,以成年人為多。常伴不同程度的瘙癢,對健康影響不大。

  病因 未明,有精神因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藥物因素(鏈黴素、吩噻嗪、氯喹等)、遺傳因素(發病與某些人類白細胞抗原頻率相關)、代謝障礙(糖耐量異常,甚至出現糖尿病)等各種學說。近年發現患者者的皮損中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結構異常,意義尚不清楚。

  病理變化 表皮角化過度,顆粒層呈楔形增厚,棘層不規則增厚及萎縮,表皮突呈鋸齒狀,基底細胞液化變性,基層破壞嚴重時可形成表皮下大皰,即“大皰性扁平苔蘚”。真皮上層有以淋巴細胞為主的帶狀浸潤,其間有時可見到“膠樣小體”,浸潤中還可見到組織細胞及噬黑素細胞(吞噬瞭黑素細胞的組織細胞)。

  臨床表現 典型皮損為粟粒大至綠豆大的多角形扁平丘疹,境界清楚,呈紫紅色或紫褐色,表面有一層蠟樣薄膜,用液體石蠟塗擦後,可見白色小點和細紋,稱為“威克姆紋”。皮疹多密集分佈或融合成形狀不一、大小不等的斑塊,有不同程度的癢感。急性期皮膚經搔抓後可在搔抓處出現串珠樣線狀排列的皮疹,稱“同形現象”(克佈納氏征)。皮損可發生在任何部位,多見於四肢屈側及腰部,尤其是腕部屈側。少數患者皮損可侵犯指(趾)甲,甲板肥厚粗糙,有縱脊和溝紋,繼之甲板劈裂、萎縮,形成缺甲。有時可見甲後皺襞形成甲翼狀胬肉。約1/3~1/2患者有口腔粘膜損害,以頰粘膜、舌、下唇為多見,頰粘膜呈灰白色網狀條紋。陰莖頭部的皮損常呈環形。

  根據皮疹形態及分佈特點,主要分為下列各型:①急性泛發性扁平苔蘚。發病急,皮疹紅,有劇癢;②肥厚性扁平苔蘚。又稱疣狀扁平苔蘚,好發於脛前,病程長,皮損呈肥厚性灰褐色斑塊;③線狀扁平苔蘚。多發於一側肢體,皮疹呈線狀排列;④萎縮性扁平苔蘚。中央凹陷萎縮,可有色素脫失;⑤毛囊性扁平苔蘚。亦稱扁平毛發苔蘚,好發於頭皮,可引起頭皮萎縮和永久性脫發,形成“假性斑禿”;⑥色素性扁平苔蘚。可融合成青灰色或紫褐色斑片,多見於面部和上背;⑦大皰性扁平苔蘚。常在急性泛發性皮疹上發生,慢性者多見於雙脛前。

  診斷和鑒別診斷 根據典型皮疹及特征性組織病理改變,可以確診。有時需與下列疾病鑒別:①盤狀紅斑狼瘡。發生在下唇的扁平苔蘚及脛前的肥厚性扁平苔蘚有時與盤狀紅斑狼瘡不易區別,主要靠組織病理鑒別,必要時取皮損做直接免疫熒光檢查。②粘膜白斑。多為在粘膜部隆起輕度角化的白色小斑塊,其他部位無扁平苔蘚皮損,組織病理檢查可確診。

  治療 患者應避免精神緊張及焦慮,勿過勞,也可給抗組胺類藥及安定藥。急性泛發者可內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慢性者可口服維生素,亦可肌肉註射維生素B12等。局部療法的原則是止癢、消炎,可外用皮質類固醇激素、維生素 A酸霜等。對粘膜損害可用氫化潑尼松懸液做皮下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