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蟲寄生於人體盲腸引起的疾病。人是唯一傳染源,多見於兒童。輕者無明顯癥狀;重者有食欲不振、腹瀉、便秘、粘液血便、消瘦、貧血等癥狀。少數患兒出現脫肛,個別病例可因嚴重貧血和腹部併發癥(腹膜炎、腸梗阻、腸套疊等)而致死。本病呈世界性分佈,多見於溫帶潮濕地區。鞭蟲的感染率低於蛔蟲和鉤蟲,為世界第三位常見的腸蠕蟲病。中國南方某些地區感染率可達80%,而在乾燥的西北地方僅為1%。兒童感染率高於成人,因兒童感染機會多,而免疫力低。

 鞭蟲又稱毛首鞭形線蟲。屬於線蟲綱,鞭毛目,鞭蟲科,鞭蟲屬。成蟲形似馬鞭(見圖),前端細長,約占體長的3/5,內含一條很細的咽管,後2/5較粗,內有腸管、生殖器官及肛門。雄蟲長30~45mm,雌蟲長35~50mm。每條雌蟲每天可排卵2000以上,卵呈紡錘形,兩端各具一透明塞狀突起,被膽汁染成金黃色或黃褐色。在適宜的溫、濕度和氧氣充足的條件下,可存活數年;在幹燥、高溫(45℃)和低溫(-9℃)時很快死亡。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污染土壤,在適宜溫、濕度條件下,約經3周發育為有感染性的蟲卵。蟲卵隨食物或水被人誤食後,幼蟲在小腸內孵出,並附著小腸粘膜上,攝取營養。再經10天左右,移行至盲腸,發育為成蟲。自食入感染性蟲卵到雌蟲成熟產卵,約需1個月。蟲體壽命約3~5年。

  成蟲寄生於盲腸,嚴重感染時亦可寄生於闌尾、結腸、直腸乃至回腸下段。以細長的前端侵入粘膜下層乃至肌層,吸食組織液和血液,一條鞭蟲每天吸血約0.005ml。輕度感染者無明顯病理變化;重者在盲腸、闌尾、整個結腸和直腸,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炎、充血、出血、水腫、潰瘍。少數病例有細胞增生,腸壁組織明顯增厚,產生肉芽腫時常被誤診為腸腫瘤。偶可發生腸梗阻、腸套疊等急腹癥。鞭蟲侵入腸壁,還可引起繼發性感染如細菌性闌尾炎和阿米巴痢疾等。本病的發病機理可能與機械損傷及過敏反應有關。輕度感染者無明顯癥狀,重者可有虛弱、消瘦、體重減輕等全身癥狀及食欲不振、腹瀉、便秘或腹瀉便秘交替、粘液血便、裡急後重、直腸脫垂(在脫垂的腸粘膜上,可見許多蟲體附著)、腹部疼痛及壓痛(多局限在闌尾部位,常與慢性細菌性闌尾炎同時並存)等胃腸道癥狀和體征。中度和重度感染者可見缺鐵性貧血。機體對蟲體的過敏反應可誘發嗜酸粒細胞增高。神經系統癥狀有頭痛、頭暈、一過性意識喪失,少數嚴重者可產生癲癇和腦膜炎癥狀等。

  糞便中檢出鞭蟲卵即可確診。鞭蟲寄生部位在回盲部,藥物口服或灌腸均難達到,以前不易徹底根治。甲苯噠唑療效高、副作用少,是治療的首選藥物。噻苯噠唑也有效。預防措施包括合理的糞便處理,註意個人飲食衛生及環境衛生,保護水源不受污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