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身倦怠,食欲不振,大便不調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季節性疾病。又作註夏。多發於春夏之交,秋後可逐漸緩解。多見於體弱兒童,預後一般良好,但可每年發作。

  隋唐時期的醫學文獻已有類似疰夏的癥狀記載。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有疰夏的專論,提出瞭疰夏的病名、病因以及“夏初春末”發病的季節特點。明清醫傢指出疰夏的病因是由於脾胃虛弱,感受暑邪,熱傷元氣所致。

  現代中醫認為疰夏的病因是體質較弱,脾胃元元氣不足,入夏之後,不能耐受暑熱、暑濕之邪的熏蒸所致。由於體質以及感受暑熱、暑濕的不同,臨床表現也不盡同,主要有濕困脾胃、氣陽不振和脾胃虛弱、中氣不足兩種。濕困脾胃。證見食欲不振,精神倦怠,嗜臥懶言,兩足痿軟無力,有時惡心,身熱不高,大便不調,或小便色黃,舌苔白膩或微黃,脈濡數等。治宜醒脾化濕,常用藿樸夏苓湯加減。脾胃虛弱。證見精神萎靡,嗜臥倦怠,口中無味,不思飲食,四肢乏力,大便稀薄,舌苔薄白,質偏淡,脈濡細等。治宜健脾益氣,常用清暑益氣湯、參苓白術散加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