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夏天炎熱季節的一種時令病。以發熱,汗出,乏力,精神疲憊或嗜睡,面色晦暗無光澤,脈虛為主要臨床表現,重者可有昏迷,躁擾,抽搐等危重證候。治療原則是清熱、利尿、益氣、養陰。

  《素問·生氣通天論》等篇章中最早記載瞭暑病“體若燔炭”(高熱)、“汗出”、“喘喝”、“脈虛”等癥狀,並以夏至日作為溫熱病與暑病的界限。漢代《金匱要略》稱中暑為中熱、中暍,其白虎加入參湯是治療中暑的有效方劑,沿用至今。後世醫傢認為暑癥有動靜之分:動而而得之,證見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者為中暑;靜而得之,證見身熱,脈虛者為傷暑。另有陽暑陰暑之說:陽暑即中暑熱證,陰暑則指夏月避暑納涼受寒,證見發熱,惡寒,無汗,身痛等。明清溫熱學著作中,對於暑邪致病易於傷津耗氣、多夾濕邪的特點多所闡發,治法方藥和中暑重癥的急救措施也更加豐富。

  中暑的病因,主要是由於夏季氣候炎熱,若在其時冒暑活動,在田間或辛苦勞作,或於烈日下長途奔走,吸受暑熱之氣所致。暑熱熏蒸,故見高熱,汗出;熱擾心神,故煩躁不安,甚則昏迷不省人事;暑為陽邪,最易傷氣傷陰,故疲憊乏力,口渴多飲,脈虛;熱動肝風,則抽搐痙攣。平素體質虛弱,如氣陰兩虛或氣虛濕盛之人,較之正常人尤易中暑。

  中暑在辨證治療上有陽證、陰證之分。①陽證。證見高熱,大汗出,煩躁,渴喜冷飲,小便黃,脈洪大,舌質紅而少津。治宜清熱生津,常用白虎加人參湯,酌加西瓜翠衣、滑石、莖根等。昏迷抽搐者,針刺人中、百會、大椎、神門、內關等穴,並可刺少商、商陽、委中出血。刮痧療法也可促使病人蘇醒,並使癥狀迅速減輕。重癥可配吞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或用輕開靈或醒腦靜等註射液靜脈點滴。暑傷氣陰,即前人所謂“傷暑”,是中暑陽證中的輕者,但虛證表現較為突出,證見身熱,自汗,心煩,心慌,口渴,尿黃,神疲肢倦,舌紅,苔少,脈虛細無力者,治宜益氣養陰、清暑滌熱,用王氏清暑益氣湯。氣虛夾濕之體,吸受暑熱,而見發熱,汗出,微惡寒,乏力,心煩心慌,胸悶,身重,嗜睡,食少,便溏,苔膩脈弱者,宜氣陰兼補、清熱化濕,用東垣清暑益氣湯。夏季炎熱,因避暑於樓臺亭閣,或臥室內置以電扇、空調,或露臥野外,以至風寒外襲於表,暑濕熱鬱蒸於裡,這一類的時令感冒也屬於中暑陽證范圍,證見微惡風寒,無汗或汗少,身形拘急疼痛,發熱,煩躁,口渴,尿黃;舌紅,脈浮者,為暑濕夾風,宜解表清熱利濕,用新加香薷飲或黃連香薷飲合六一散,加鮮藿香、鮮佩蘭、鮮薄荷、鮮蘆根、蒺藜、桑枝。如證見壯熱煩渴,汗多,尿少,便溏,足冷,舌紅,苔膩,脈洪數者,為暑濕並重。治宜暑濕並祛,用蒼術白虎湯加減。②陰證。多由元氣素虛,不耐暑熱侵襲,或中暑陽證失治、誤治轉化而成。證見面色蒼白,冷汗自出,四肢發冷,呼吸淺促,舌淡,脈微細。亟宜益氣救脫,常用生脈散合多附湯,或參麥註射液、參附註射液靜脈給藥。溫熨少腹部,溫灸神闕、關元、氣海、腎俞、三陰交等穴位,是傳統醫學搶救中暑陰征常用的有效方法。

  中暑的預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炎夏季節,要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在室內工作者,要註意通風。在烈日下活動者須戴涼帽,避免陽光直接曝曬,可服一些人丹、十滴水、酸梅湯、綠豆湯或清暑飲料(常用藥如鮮藿香、鮮佩蘭、香薷、滑石、甘草等),並在太陽穴、額頸部抹少許清涼油。如出現頭暈、惡心、乏力、汗多等中暑先兆時,即應迅速轉移到蔭涼通風處休息。飲食要清淡、可口、富於營養,多吃新鮮蔬菜及瓜果。西瓜、冬瓜、絲瓜、豇豆、苦瓜等,均有清熱、利尿、清暑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