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大氣層中傳播媒介的不均勻性對無線電波的散射作用進行的超視距通信。根據散射媒質的不同,散射通信一般分為對流層散射通信和電離層散射通信。通常所說的散射通信大多是指對流層散射通信。

散射通信示意圖

  從地面到十幾公裡高空的大氣層稱為對流層。在對流層中由於大氣的湍流運動產生瞭具有各不相同的介電常數的湍流團,當無線電波照射到這些不均勻的湍流團時,就在每一個不均勻體上感應電流,成為二次輻射體,從而向各個方向發出該頻率的二次輻射波,這就是散射現象。對流層散射通信就是利用這種現象而實現的超視距無線電通信。由於對流層散射現象在200~8000兆赫頻段比較顯著,所以對流層散射通信主要工作在這個頻段內。

  對流層散射通信的優點是,通信距離遠,單跳距離一般約300公裡,多跳轉接可達數千公裡;不受核爆炸和太陽耀斑的影響,傳輸可靠度高,一般可達99~99.9%;通頻帶較寬,可達10兆赫以上,能實現多路通信,可以傳送電話、電報和數據等。其缺點是,傳輸損耗大,且隨著通信距離的增加而劇增,因而要用大功率的發射機、高靈敏的接收機及龐大的天線,故耗資大。散射信號有較深的快衰落,其電平還受散射體內溫度、濕度和氣壓等的影響,且有明顯的季節和晝夜的變化。其衰落程度通常夏季比冬季強,早晚比中午強。為瞭克服或減小快衰落的影響,常采用分集接收等技術。對流層散射通信主要用於建立戰略、戰役通信幹線。

  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提出瞭建立對流層散射通信系統的設想,並於50年代中建立瞭對流層散射通信電路。中國於50年代中期開始研究對流層散射傳播問題,60年代初研制模擬對流層散射設備,70年代開始研制數字對流層散射設備,並陸續建站投入使用。

  在地球上空75~90公裡的電離層中電離密度的不均勻體,對入射的超短波電波能產生散射作用,利用這種散射信號進行的超視距無線電通信,稱為電離層散射通信。電離層散射通信最適用的頻段是35~60兆赫,基本上不受核爆炸和太陽耀斑的影響。它的通信距離較遠,單跳距離可達1000~2000公裡。但它的通頻帶很窄,通常為2~3千赫,因而通信容量很小,一般隻用於電傳報通信。信號也存在快衰落現象,信號電平也有季節和晝夜的變化。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建立瞭電離層散射通信電路。但由於電離層散射通信的容量很小,發射功率卻要求很大,因而限制瞭它的發展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