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用於防核、防化學、防生化武器襲擊的觀測、偵察、防護、洗消等裝備器材的統稱。主要用途是發現敵人核、化學、生化武器襲擊,查明放射性沾染、毒劑、生物戰劑的危害範圍和程度,進行防護、消毒和消除放射性沾染,使人員免受或減輕傷害。是在核、化學、生化武器條件下作戰,保障部隊安全和戰鬥行動的重要裝備。

  簡史 三防裝備是在防化學、防生物、防核武器襲擊的鬥爭中,在化學防護器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交戰雙方競相使用化學武器,因此,各種化學防護器材紛紛出現並日益發展。最初的是浸有化學藥劑的防毒口罩,用以保護呼吸器官不受毒氣的傷害。隨著毒劑種類的增多,很快研制出瞭基於吸附原理的防毒面具。糜爛性毒劑芥子氣使用後,出現瞭保護全身的皮膚防護器材(見防毒衣)和用於人員、服裝、裝備、地面等消毒的器材。為瞭減輕部隊長時間穿著防護器材的疲勞,使人員得到休息和飲食,又發展瞭用於工事的集體防護器材。此外,還有用於發現和查明毒劑種類的偵檢、報警器材。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已初步形成瞭對化學武器襲擊進行偵察、報警、防護、消毒的化學防護器材系列。20世紀30年代,神經性毒劑出現後,促使化學防護器材在種類和性能等方面又有瞭新的發展。生物武器的出現,促使許多國傢對化學防護器材進行改進,擴充瞭防生物戰劑的功能,並研制瞭專用於防生物戰劑的報警、偵檢器材。核武器出現後,對化學防護器材又增加瞭防核爆炸和放射性沾染的要求,並研制出瞭核爆炸觀測、核估算、核輻射劑量探測等一系列新器材。由於核、化學、生物武器既可分別使用,又可結合使用,需要同時進行防護,多數器材又都具有防這三種武器襲擊的性能,形成瞭“一物多用”的三防裝備。

  中國在20世紀30年代開始生產化學防護器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加速國防現代化建設,逐步建立瞭三防裝備的研究、試制、生產體系,先後研制瞭各種類型的器材裝備部隊,不斷地提高軍隊的防護水平。

  分類 針對核、化學、生物武器殺傷破壞范圍大,傷害因素和殺傷途徑多,放射性沾染、毒劑和生物戰劑持續時間長又不易識別等特點,三防裝備包括瞭從及時發現、查明情況,到防護、洗消等一個完整的觀、偵、防、消體系:①觀測器材,能對核、化學、生物武器襲擊進行觀測。有用於測定核爆炸當量、時間、地點、方式等參數的核爆炸觀測儀;用於化學生物武器襲擊情況的觀察儀器。②偵察器材,能查明放射性沾染、毒劑、生物戰劑對地面、水域、人員和裝備的受染情況。有用於測量γ劑量率(照射率)、放射性活度和外照射劑量的核輻射劑量探測儀器;用於及時發現毒劑,偵檢地面、空氣、物體表面染毒情況,化驗判定染毒種類和濃度的化學偵察器材;用於采集空氣、物體表面的生物戰劑氣溶膠,判斷生物戰劑污染范圍和濃度,區分各種微生物的采樣和檢驗器材。③防護器材,能保護人員免受毒劑、放射性沾染、生物戰劑的傷害。有用於保護人員呼吸道、皮膚和預防、急救的個人防護器材和藥物,用於密閉工事和車輛、艦艇艙室內濾除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濾毒通風裝置等集體防護器材。④洗消器材,能對染有毒劑、放射性沾染、生物戰劑的人員、服裝、裝備、地面進行消毒和消除沾染,有各種洗消劑、洗消車輛和輕便洗消器材。

  現代戰爭對軍隊“三防”的要求越來越高,促使三防裝備更加制式化、系列化。按照使用的對象來區分,有軍隊群眾性防護的器材,有防化部隊、分隊遂行專業保障的器材:①群防器材,供各類人員及時進行自偵、自防、自消、自救。這類器材小型輕便,易於操作,主要有全套個人防護器材和毒劑報警器、射線指示儀、劑量儀,以及消毒盒、消毒器等。②專業保障器材,供防化部隊、分隊及時發現和查明敵人核、化學襲擊情況,保障部隊戰鬥行動和消除襲擊後果。這類器材反應快速,測量準確,作業量大,技術性高。主要有核觀測哨、化學觀察哨用的觀測、報警器材;防化偵察分隊用的便攜式、車(或飛機、艦艇)載式、固定式核輻射劑量探測儀器和化學偵察器材;洗消分隊用的淋浴車、噴灑車、燃氣射流洗消車、服裝消毒車等專用車輛。

  現狀與發展 現代科學技術的運用,使三防裝備有瞭飛躍的發展。化學偵察器材已從利用比色原理發展到利用酶和電化學原理,並正在研究采用紅外、激光、微波等新技術,以提高靈敏度和快速性,增大監測距離。核爆炸觀測儀器從目視觀測發展到利用電子、遙感和計算機技術的自動觀測儀,進而發展成能在核爆炸瞬間立即將各種數據傳遞到指揮機構的自動化系統。核輻射劑量探測儀器利用集成電路和微型電子計算機制成瞭自動、快速、大面積探測的車用儀、航測儀和遙測儀。防護器材隨著吸著動力學和氣溶膠的過濾機理的深入研究,以及各種新材料如透氣防毒織物的發展,提高瞭個人防護器材的防毒性能和使用性能,改善瞭生理性能。如防毒面具不僅能有效地防護各種毒劑,而且能通話、飲水;防毒衣由隔絕式發展到能較長時間穿著的透氣防毒衣。集體防護器材由簡單的隔絕防護發展到包括工事、車輛、艦艇的氣密、濾毒通風、洗消、報警控制和空氣監測的防化設施。洗消器材發展瞭多效能的化學體系消毒液和物理吸附型消毒劑,以及利用熱空氣(水)射流技術的各種新型洗消裝置,提高瞭機動性、快速性,增大瞭作業能力。

  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現代戰爭的需要,許多國傢都在探索應用多種學科的原理和新技術、新材料,從靈敏、自動、遙測、高效、適用性、可靠性等方面,進一步提高三防裝備的技術性能,使部隊能在遠距離以更快的速度,發現和查明敵人核、化學、生物武器的襲擊,迅速轉入防護狀態,長時間地在受染環境中作戰和生活,提高合成軍隊在核、化學、生物武器襲擊條件下的生存能力和作戰能力。

  

參考書目

 R.韓斯聯著,曾昭掄、吳屏譯:《化學戰爭通論》,國立編譯館,上海,1936。(R.Hanslian,Der Chemische Krieg,2nd ed.,Berlin,1927.)

 J. P. Robinson , The Problem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Warfare,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Stockholm,1971~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