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平軍將領、後期撚軍統帥。廣西桂平人。參加金田起義,早年在天朝任文職。咸豐六年(太平天國丙辰六年,1856)秋,改任武職,到江西招兵,保衛天京,後隨英王陳玉成轉戰皖、鄂。十一年秋,受封為遵王,隨扶王陳得才遠征陝西,進抵漢中。同治三年(太平天國甲子十四年,1864),天京(今南京)危急,陳得才、賴文光率軍回援,行抵鄂東時,天京已陷。陳得才由於隊伍潰散自殺,賴文光遂與撚軍聯合,並被推為統帥。賴文光以恢復太平天國為宗旨,按照太平軍軍制整編撚軍(見太平天國兵制制)。采取以走制敵的流動戰術,在豫、魯間屢挫清軍。四年春,在高樓寨之戰中,指揮捻軍伏擊清軍,陣斬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殲敵7000餘人,聲威大振。此後,率捻軍繼續馳騁中原,沖破沙河、賈魯河防線,粉碎瞭欽差大臣曾國藩以靜制動、重點設防、聚兵防河的“剿捻”方略。但捻軍常年流動作戰,賴文光感到獨力難支,五年,命梁王張宗禹率部前往陜、甘,聯結回民起義軍。此後,捻軍遂分為東、西兩支。賴文光自率東捻軍先後擊敗提督郭松林和總兵張樹珊所部淮軍。六年初,在湖北京山尹隆河地區與清軍大戰,先勝後敗,遂率軍經河南進入山東半島,旋於七月突破欽差大臣李鴻章苦心經營的膠萊防線。十一月,在壽光戰敗,損失慘重,賴文光率輕騎突圍南下。十二月,在江蘇揚州瓦窯鋪重傷被俘,從容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