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在山東省萊蕪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運動戰戰役。

  1947年1月中旬,國民黨軍制訂瞭“魯南會戰”計畫,企圖消滅華東野戰軍主力,全部佔領華東解放區。蔣介石親到徐州部署,派其參謀總長陳誠到前線督戰,集中23個整編師53個旅的兵力,採取以臨沂、蒙陰為目標,南北對進的部署。南線以整編第19軍軍長歐震指揮8個整編師20個旅為主要突擊集團,由臺兒莊、新安鎮、城頭一線分3路沿沂河、沭河向臨沂進攻;北線線以第2“綏靖區”副司令官李仙洲指揮的第46、第73、第12等3個軍為輔助突擊集團,由淄川、博山、明水(今章丘)等地南下萊蕪、新泰策應。

  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副政治委員譚震林,鑒於國民黨軍南線兵力密集、齊頭並進、穩紮穩打,曾幾次調動敵人都無戰機可尋,北線李仙洲集團孤軍深入、兵力分散的情況,遵照中共中央軍委關於對外裝作打南線模樣,待第12軍占領萊蕪、第73軍及第46軍占領新泰、博山一線後,再秘密移動全軍,首先殲滅第46、第73、第12軍的指示,決定放棄臨沂,以第2、第3縱隊在臨沂以南采取寬正面的部署,佯作決戰態勢,迷惑敵人;以第1、第4、第6、第7、第8縱隊於2月10日起隱蔽兼程北上;以第9、第10縱隊從膠東、渤海迅速南下,求殲李仙洲集團。同時,佈置地方武裝進逼兗州,並在兗州以西的運河上架橋,偽裝主力西進與晉冀魯豫野戰軍會合。

  15日,南線國民黨軍占領臨沂。蔣介石、陳誠判斷華東野戰軍放棄臨沂,是由於“傷亡過大,不堪再戰”,嚴令李仙洲集團加速南進,實施南北夾擊。華東野戰軍主力利用在解放區內作戰的有利條件,冒嚴寒,踏山路,夜行曉宿,邊走、邊動員、邊準備,於18日到達萊蕪周圍地區,形成戰役合圍態勢。

中國人民解放軍向萊蕪前線急進

  戰役於2月20日發起。第8、第9縱隊主力於21日在和莊地區,以伏擊手段,殲滅瞭由博山開往萊蕪歸建的第73軍第77師。其餘各縱隊經20~21日激戰,將李集團指揮所及第73軍主力和第46軍全部包圍於萊蕪城。2月23日晨,李仙洲率第46、第73軍向口鎮方向突圍。華東野戰軍佈置袋形伏擊陣地,有意放其突圍,並將新趕到的第2縱隊部署在蒙陰寨西北地區,防止李集團向西南逃跑。上午10時,李集團先頭部隊進至芹村、張傢窪一線,遭第6縱隊頑強阻擊。12時,當李集團後尾剛撤離萊蕪城時,第4縱隊即以一部占領該城,切斷其退路;同時,第1、第7縱隊由西向東,第4、第8縱隊由東向西,展開猛烈攻擊,大膽穿插,分割圍殲。李仙洲集團進退無路,混亂不堪,激戰至17時大部被殲,李仙洲被俘。第73軍軍長韓浚率1000餘人逃至口鎮,會同新編第36師餘部逃向博山,途中被第9縱隊殲滅,韓浚被俘。當李集團由萊蕪開始北逃時,同中國共產黨有聯系的國民黨軍第46軍軍長韓練成,在陳毅委派的敵軍工作幹部勸告下,臨陣放棄指揮,造成李集團內部混亂,對萊蕪戰役的勝利作出瞭重要貢獻。

萊蕪戰役

中國人民解放軍向國民黨軍發起攻擊

  此役歷時3天,殲滅國民黨軍1個“綏靖區”指揮所,2個軍部,7個師,共5.6萬餘人,乘勝解放瞭博山、淄川等13座縣城,使渤海、魯中、膠東解放區連成一片,打破瞭國民黨軍南北夾擊的計劃,為爾後粉碎國民黨軍對山東的重點進攻創造瞭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