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第六次反法聯盟對法戰爭期間,反法聯軍曾於1813年10月16~19日在萊比錫地區圍攻法軍的決定性會戰。

  1812年12月,拿破崙一世在遠征俄國失敗後逃回巴黎,立即重建軍隊。翌年初,追擊法軍的俄普聯軍相繼攻擊法國駐歐各地守軍。同時,有的地區開始發生反對法國駐軍的武裝起義。拿破崙一世於1813年4月率軍出境,企圖各個擊破緩慢進逼的俄普聯軍。5月,法軍取得呂岑會戰和包岑會戰的勝利,但因軍隊供給和兵員補充困難,經奧地利斡旋,,於6月與俄普聯軍簽訂停戰協定。8月戰事重起,奧軍加入俄普聯軍作戰,使法軍處於劣勢地位。10月16~19日,同盟國集中30餘萬兵力,首先從南、北、東三面,隨後也從西面,圍攻分佈在萊比錫附近的大約20萬法軍。16日,法軍雖在幾個地段的戰鬥中取得局部勝利,但因反法聯軍不斷獲得大量增援部隊,不得不退向城郊,困守一條隻有十幾公裡的戰線,處於完全被動的防禦態勢。18日,法國的同盟者薩克森軍突然全部倒戈,並就近發起攻擊,反法聯軍遂以優勢兵力發起猛烈進攻,法軍幾乎陷入絕境。拿破侖一世終於決定放棄防禦陣地後撤。這次會戰法軍慘敗,傷亡6萬餘人,聯軍傷亡也在6萬人左右。隻是由於反法聯軍的指揮和行動不夠協調,法軍才免於更慘重的結局。這次會戰是拿破侖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會戰,因參戰國傢和民族的軍隊眾多而被稱為“民族會戰”。德意志等民族從此擺脫瞭拿破侖一世的壓迫而獲得解放。反法聯軍的勝利標志著拿破侖一世戰略主動權的喪失。戰役開始以前,反法聯軍采取拿破侖一世慣用的各個擊破戰法,集中幾支軍隊協同進擊某路法軍,而在拿破侖一世趕到時立即撤離,使得各路法軍頻頻失利。拿破侖一世指揮上的失誤,主要是逐次使用預備隊,未能在決定性的地段上建立兵力優勢,基本上采取瞭正面進攻,以致最後敗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