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人民志願軍為援助朝鮮人民抵抗美帝國主義侵略,保衛中國安全而進行的戰爭。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第33屆總統H.S.杜魯門於6月27日發表聲明,宣佈派兵入侵朝鮮,並以其海軍第7艦隊侵佔中國領土臺灣。7月7日,美國又操縱聯合國安全委員會通過非法決議,組織“聯合國軍”,並以美國遠東軍總司令D.麥克亞瑟為總司令(後由M.B.李奇微、M.W.克拉克先後接替),擴大侵朝戰爭規模。朝鮮人民軍進進行瞭英勇的抵抗和勝利的反擊。9月15日,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乘朝鮮人民軍主力在朝鮮南部洛東江地區作戰之際,於朝鮮西海岸仁川實施登陸,並繼續向朝鮮北部地區進攻。

  中國人民一貫主張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一切國際爭端,對於美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表示極大義憤。6月28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嚴厲譴責瞭美國對朝鮮和中國領土臺灣的侵略,並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同日,周恩來總理兼外交部長發表聲明,嚴正指出:美國政府決定以其第7艦隊占領臺灣“乃是對中國領土的武裝侵略”,中國人民“必將萬眾一心,為從美國侵略者手中解放臺灣而奮鬥到底”。當以美國為首的侵略軍擴大侵略戰爭,向三八線大舉進攻時,周恩來總理於9月30日更進一步警告美國侵略者:“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美國無視中國人民的一再警告,於10月初以其侵略軍大舉越過三八線,向中朝邊境進犯,同時以飛機不斷轟炸中國東北邊境的城鎮和鄉村,企圖迅速占領全朝鮮。

  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伊始,正致力於醫治長期戰爭所造成的創傷,恢復經濟,鞏固政權,亟需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而美帝國主義蓄意同中國人民為敵,將戰爭強加到中國人民頭上。中國人民義憤填膺,忍無可忍。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根據中國人民的意志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要求,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傢衛國”的決策,迅速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開赴朝鮮,同朝鮮人民一起抗擊美國侵略者。由此,中國人民志願軍開始瞭歷時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見彩圖)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27日美國宣佈派兵入侵朝鮮並武裝侵占中國領土臺灣。28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會議上號召全國和全世界人民打敗美帝國主義任何挑釁

美國侵略軍入侵朝鮮北部,把戰火燒到中朝邊境

1950年9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會議上對美帝國主義侵略行徑發出嚴正警告

中國各族人民掀起抗美援朝保傢衛國運動。圖為群眾在舉行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組成志願軍參加抗美援朝作戰。圖為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赴前線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相、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兼政治委員彭德懷在前線

1950年冬,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價川地區痛殲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

1952年秋,中國人民志願軍在上甘嶺戰役中向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發起反擊

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軍民一起抗擊美國空軍破壞後方交通線的“絞殺戰”。圖為志願軍高炮部隊在保衛橋梁

朝鮮人民大力支援中國人民志願軍作戰,連夜把彈藥送到前線

中國人民志願軍把俘虜押送後方

  在這場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主要作戰對象,是資本主義世界最大工業強國的具有第一流技術裝備的美國侵略軍,它掌握瞭原子彈和當時最新的軍事技術,既握有制空權,又擁有制海權,它所實施的是現代化陸海空軍聯合作戰。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戰爭初期既無海軍,又無空軍,後來雖然有瞭少量的空軍,也主要用於掩護交通運輸幹線,還不能直接支援地面部隊作戰。陸軍裝備也相當落後,部隊機動基本靠徒步進行。武器裝備上的劣勢給志願軍作戰帶來很多困難。但是,美帝國主義進行的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失道寡助,在持久作戰中,軍隊士氣日趨低落,內部矛盾日益加劇;中朝人民軍隊進行的是反侵略的正義戰爭,得道多助,內部團結,士氣高昂,面對技術裝備絕對優勢之敵,敢於鬥爭,敢於勝利。

  戰爭的主要戰場在朝鮮半島北半部,東西瀕海,地幅狹長,山高林密,不便於大兵團實施廣泛機動,現代化技術裝備作用的發揮也受到一定限制,而便於實施登陸作戰,便於利用山地組織防禦。

  此次戰爭是異常激烈的,噴氣式飛機的大量使用和某些重要戰役戰鬥的炮火密度都超過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水平,而且軍事鬥爭與政治鬥爭交織進行,鬥爭非常復雜。戰爭規模也愈來愈大,到戰爭結束時,戰爭雙方投入戰場的兵力達到最高峰,總共已有300多萬人,同戰爭初期相比,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和韓國軍增加瞭2.5倍,中朝人民軍隊增加3.5倍。在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發揚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以高度的勇敢精神和極大的創造性,忍受並戰勝瞭由於技術裝備劣勢而給作戰行動、交通運輸、物資供應等等方面所造成的難以想象的困難,不斷取得勝利。中朝人民軍隊愈戰愈強,戰局的發展對中朝人民軍隊愈來愈有利,這是戰爭發展的總趨勢。

  抗美援朝戰爭,分兩個作戰階段。第一階段,從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中朝人民軍隊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形式,連續進行瞭五次戰役。其特點是,戰役規模的夜間作戰和很少有戰役間隙的連續作戰,攻防轉換頻繁,戰局變化急劇。第一次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利用敵人認為中國不會出兵而瘋狂分兵冒進的錯誤,及時發起突然的反擊,殲敵1.5萬餘人,把敵人從鴨綠江邊打退到清川江以南,粉碎瞭美帝國主義企圖一舉吞並全朝鮮的侵略計劃,初步穩定瞭戰局。“聯合國軍”遭此打擊後,雖已發現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但認為中國出兵不多,再次以迅速侵占全朝鮮為目的,大舉北犯。中朝人民軍隊利用敵人的錯覺,故意示弱,采取誘敵深入的戰法,將敵誘至預定地區後,分別於11月25日和27日,先後對西線和東線之敵發起猛烈反擊,舉行瞭第二次戰役。經激戰,殲敵3.6萬餘人,粉碎瞭敵人進攻,收復瞭三八線以北除襄陽地區以外的全部土地和三八線以南的甕津半島、延安半島,扭轉瞭朝鮮戰局。“聯合國軍”退到三八線以後,利用原有陣地組織防禦,企圖爭取時間,整頓軍隊,再舉北犯。中朝人民軍隊不給敵人喘息機會,於12月31日發起第三次戰役,殲敵1.9萬餘人,將敵人趕到37°線附近地區,解放瞭漢城(今首爾)。“聯合國軍”為挽回敗局,乘中朝人民軍隊未得休整補充之際,於1951年1月25日又發起全線進攻。中朝人民軍隊克服部隊疲勞、兵員不足、糧彈缺乏等困難,以頑強阻擊、猛烈反擊和機動防禦的戰法,進行瞭第四次戰役。奮戰至4月21日,殲敵7.8萬餘人,將敵人阻止在三八線附近,達到瞭爭取時間,掩護志願軍新入朝兵團集結,大量殺傷敵人有生力量的預期目的。為瞭繼續大量殲敵,中朝人民軍隊於4月22日舉行瞭第五次戰役,先後在西線和東線向“聯合國軍”發起猛烈進攻,各殲敵一部,接著在運動防禦中大量殺傷敵人。戰役至6月10日結束,共殲敵8.2萬餘人。中朝人民軍隊經過上述五次戰役,將“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趕回到三八線,並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附近地區,迫使“聯合國軍”轉入戰略防禦並接受停戰談判。

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在朝鮮前線

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人民軍協同下圍殲敵軍,將俘虜押下戰場

  第二階段,從1951年6月中旬至1953年7月27日戰爭結束,中朝人民軍隊以陣地戰為主。其特點是,邊打邊談、打談配合,戰線相對穩定,作戰行動多屬局部性質,但戰爭雙方都力圖爭取主動,以打破僵局。在橫貫朝鮮250公裡的綿亙戰線上,戰鬥從未間斷過,有時還非常激烈。這個階段,中朝人民軍隊實行“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充分發揮群眾的勇敢和智慧,創造出以坑道為骨幹的、同野戰工事相結合的堅固防禦陣地,粉碎敵人多次局部進攻,勝利地進行瞭1951年夏秋防禦作戰和上甘嶺戰役,並粉碎瞭美軍以切斷中朝方面運輸補給為目的的“絞殺戰”和以制造疫區、使中朝方面喪失戰鬥力為目的的細菌戰。為瞭配合停戰談判和改善自己陣地、殲滅敵人有生力量,中朝人民軍隊在“零敲牛皮糖”即打小殲滅戰的思想指導下,主動地對敵發動瞭多次戰術性的反擊作戰,成連、成營地殲滅敵人,積小勝為大勝,大量殲滅瞭敵人有生力量。1953年7月,為促進朝鮮停戰的實現,又發起較大規模的陣地進攻戰役──金城戰役,殲敵5萬餘人。由於中朝人民軍隊的英勇作戰,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被迫於1953年7月27日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至此,抗美援朝戰爭即以中朝人民的勝利和美帝國主義的失敗宣告結束。

  在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共斃、傷、俘“聯合國軍”及韓國軍70萬餘人,自己傷亡、失蹤36萬餘人。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人民軍一起將敵人從鴨綠江邊趕回到三八線,並將其遏制在三八線附近地區,從而保衛瞭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保衛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安全,為保衛世界和平、促進世界人民的反帝鬥爭作出瞭重要貢獻。中國人民志願軍不僅圓滿地完成瞭祖國人民交給的光榮使命,而且鍛煉瞭自己,取得瞭在劣勢裝備條件下戰勝現代化優勢裝備之敵的極為寶貴的經驗,豐富和發展瞭毛澤東軍事思想,把自己的軍事鬥爭藝術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