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人為地改變自然環境狀態所產生的能量,運用於軍事目的的作戰手段。亦稱地球物理戰。其內容主要包括製造暴雨、洪水、地震、山崩、海嘯、磁暴等。目的在於創造有利於己不利於敵的作戰條件,以便轉換力量對比,加速作戰進程。

  古代軍事傢常用水和火作為克敵制勝的武器,這是環境戰的雛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出現瞭通過改變環境狀態影響作戰進程的戰例。如1945年4月,蘇軍強渡奧得河,德軍炸毀上遊水庫大壩,淹沒瞭蘇軍渡河出發發地,使渡河嚴重受阻。

  環境戰的理論基礎是“板機效應”,即向特定的環境中施加少許能量,誘發出巨大的自然力。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些西方國傢相繼建立環境戰研究機構,研究各種環境改變技術。如用核爆炸的能量激發地震和海嘯的可能性;試驗人造磁暴對無線電通信、導航和雷達的影響;進行控制臺風的試驗,利用暴風雨襲擊對方等。未來戰爭中,利用某種環境改變技術達成一定的戰術和戰略目的,可能成為現實。

  環境改變技術目前雖然仍處於研究階段,但是,它已引起國際輿論的關註。1974年,聯合國裁軍委員會第一次討論瞭環境戰問題,許多國際組織利用各種講壇抨擊環境戰。他們強調,環境戰將對人類生存產生廣泛、深遠和嚴重的影響,呼籲采取有效措施制止為軍事目的改變環境狀態的行動。1976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瞭《禁止為軍事或任何其他敵對目的使用改變環境的技術的公約》,但超級大國出於爭霸的需要,仍在研究、試驗環境改變技術,把它作為軍備競賽的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