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向攻擊目標翼側或後方的機動。有一翼包圍(圖)、兩翼包圍(圖)和四面包圍;在現代條件下,還有垂直包圍、兩棲包圍等樣式。目的是與正面部隊配合,對敵形成圍攻的部署。是達成殲滅戰的重要手段。

一翼包圍示意圖

兩翼包圍示意圖

  中國早在春秋初期周鄭的獵葛之戰中就已運用瞭包圍戰法。中國古代兵書《孫子·謀攻篇》中已有“十則圍之”等論述。公元前216年,迦太基的統帥漢尼拔在意大利坎尼之戰中,用兩翼包圍的方法,殲滅瞭數量上占優勢的羅馬軍隊。隨著軍隊的火力和機動力不斷提高,包圍的運用日益廣泛,形式也更趨多樣。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長期革命戰爭中,豐富和發展瞭包圍的理論,並把集中優勢兵力,采取包圍迂回戰術作為殲滅戰的基本戰法。在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中,廣泛運用多種形式的包圍戰法,為各個殲敵創造瞭條件。

  包圍,通常是利用敵人的暴露翼側和防禦間隙實施。對孤立突出的目標,采取先包圍、後攻擊或邊包圍、邊攻擊的方法。對無暴露翼側的目標,要首先組織突破,爾後實施分割、包圍。遂行包圍任務的部隊,可得到較多的兵力兵器的加強,通常在航空兵、炮兵火力的支援下,利用夜暗或不良天氣,以堅決、迅猛的行動,出敵不意地進至預定地區。包圍部隊到達預定地區後,必須奪占要點,斷敵退路,迅速建立對內對外正面,達成三面或四面包圍,形成圍攻部署。在實施包圍的過程中,應不間斷地組織協同動作和各種戰鬥保障。

  現代條件下,使用各種常規火力和核火力支援坦克、摩托化部隊的快速機動,結合直升機機降的協同作戰,將成為包圍的重要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