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4月,亞洲和非洲國傢第一次在沒有西方殖民國傢參加下自行召開的國際會議。通稱萬隆會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加深瞭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危機。但是,殖民主義在亞、非地區的統、治並未結束,新殖民主義企圖取代舊殖民主義的地位。反對殖民主義,爭取和保障民族獨立,反對侵略戰爭,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亞非國傢間的友好合作,成為亞、非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和要求。1954年12月緬甸、錫蘭(今斯裡蘭卡)、印度、印尼和巴基斯坦5國總理在印尼茂物物舉行的會議上聯合發起召開亞非會議,旨在“促進亞非各國間的親善和合作,探討和促進它們相互間的和共同的利益,建立和增進友好和睦鄰關系”。

  會議進程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見圖)。與會的有5個發起國以及阿富汗、柬埔寨、中國、埃及、埃塞俄比亞、黃金海岸(今加納)、伊朗、伊拉克、日本、約旦、老撾、黎巴嫩、利比裡亞、利比亞、尼泊爾、菲律賓、沙特阿拉伯、蘇丹、敘利亞、泰國、土耳其、越南民主共和國、也門和南越29個國傢和地區的代表團。會議廣泛討論瞭民族主義和反殖民主義鬥爭、世界和平、與會國的經濟和文化合作等問題。由於以周恩來總理為首的中國代表團和大多數與會國代表團的努力,擊敗瞭帝國主義妄圖破壞會議的陰謀,保證瞭會議的成功。會議在關於人權和自決的決議中,支持聯合國憲章關於人權的基本原則和民族自決的原則,譴責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政策,支持一切反對種族歧視的鬥爭。在關於附屬地人民問題的決議中,宣佈殖民主義在其一切表現中都是一種應當迅速予以根除的禍害。

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發言(1955年4月)

  在關於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決議和宣言中,肯定瞭亞非人民反對侵略戰爭和維護世界和平的共同願望。宣言提出瞭著名的萬隆會議十項原則:①尊重基本人權、尊重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②尊重一切國傢的主權和領土完整。③承認一切種族的平等、承認一切大小國傢的平等。④不幹預或幹涉他國內政。⑤尊重每一國傢按照聯合國憲章單獨地或集體地進行自衛的權利。⑥(甲)不使用集體防禦的安排來為任何一個大國的特殊利益服務;(乙)任何國傢不對其他國傢施加壓力。⑦不以侵略行為或侵略威脅或使用武力來侵犯任何國傢的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⑧按照聯合國憲章,通過如談判、調停、仲裁或司法解決等和平方法以及有關方面自己選擇的任何其他和平方法來解決一切國際爭端。⑨促進相互的利益和合作。⑩尊重正義和國際義務。這十項原則是中國、印度、緬甸共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引伸和發展,為願意和平共處、友好合作的國傢指出瞭努力方向。

  為瞭促進亞非國傢間的友好和合作,會議通過瞭經濟合作和文化合作的決議。在關於經濟合作的決議中,強調瞭“在與會國中存有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國傢主權的基礎上實行經濟合作的普遍願望”。在關於文化合作的決議中,譴責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對亞非人民民族文化的壓制和對亞非國傢間文化交流的阻撓,肯定亞非人民恢復亞非各國原有的文化接觸和發展新的文化交流的共同要求。會議最後一致通過瞭《亞非會議最後公報》。

  意義和影響 亞非會議取得瞭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成就:①會議的各項決議,貫穿著亞非各國人民爭取和維護獨立自由、保障世界和平的共同願望,成為亞非國傢反對帝國主義、新老殖民主義的有力武器。②會議加強瞭亞非各國人民的民族自覺,促進瞭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推動瞭第三世界的興起和發展。③會議在沒有西方殖民國傢的參加下,使亞非國傢能自由地互相接觸,加強瞭相互瞭解,開辟瞭國際合作的新途徑。④會議宣言提出的十項原則,已為許多國傢和國際組織所接受,作為指導國際關系的準則,影響深遠。

  會議所反映的亞非人民團結反帝、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增強各國人民間的友誼的精神,被稱之為萬隆精神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