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1945年,蘇聯人民為反對法西斯德國及其歐洲、亞洲盟國侵略而進行的正義戰爭。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0年6月法國投降,同年7月21日A.希特勒下令秘密制定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畫》,其主要內容以“閃電戰”戰略為基礎,包括進攻、佔領和肢解蘇聯的一切計畫和細節。1941年夏,法西斯德國已佔領西歐、北歐和巴爾幹半島的14個國傢,控制瞭這些國傢的人力和物力資源,準備入侵蘇聯。對於希特勒的侵略野心,蘇聯政府有所警惕,戰爭前夕,部署在西西部國境線上的蘇軍有171師,268萬人。但是,И.В.斯大林和蘇軍總參謀部對於來自多方面的情報持懷疑態度,因而對德軍進攻的時間、規模和重點估計不準或不足,臨戰前夕準備不夠。

  法西斯德國發動侵蘇戰爭 1941年6月22日凌晨4時,德國和它的仆從國芬蘭、羅馬尼亞、匈牙利的190個師的兵力分北、中、南三個集團軍群,向蘇聯發動瞭大規模的進攻。蘇聯衛國戰爭開始。

  戰爭初期,德國大量坦克部隊集中在中央集團軍群,主攻莫斯科,蘇軍連連失利,西部國土大片淪喪。6月28日德軍占領明斯克,7月16日攻陷斯摩棱斯克。由於蘇軍堅決抵抗,實施強大的反突擊,希特勒於7月30日命令中央集團軍群轉入防禦。在北方,德軍占領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之後,於9月8日開始從陸上封鎖列寧格勒,列寧格勒軍民開始瞭長達900天的保衛戰。在烏克蘭戰線,德軍於9月19日占領基輔。以後,德軍向烏克蘭東部和克裡木半島推進。在中部德軍集中74個師、1個旅和大量飛機坦克,於9月30日向莫斯科發動代號為“臺風”的大規模進攻,10月中旬先後占領奧廖爾、佈良斯克和維亞濟馬,11月27日德軍突擊部隊離莫斯科隻有24公裡。

  粉碎希特勒的閃電戰 12月6日,蘇軍在最高統帥斯大林領導下從莫斯科城郊開始反攻,到1942年1月初把敵人趕離莫斯科100到250公裡。解放瞭1.1萬多個居民點。蘇軍最高統帥部為擴大戰果,命令9個方面軍向敵人發動全線反攻。從1月8日到4月中、下旬為止,蘇軍在各條戰線上將德軍擊退150到400公裡,解除瞭對莫斯科的威脅,改善瞭列寧格勒的處境,奪回瞭60多個城市。在整個冬季戰役中,德軍約有50個師被擊潰,僅陸軍就傷亡83萬多人。

  蘇軍在莫斯科戰役的勝利宣告希特勒“閃電戰”的徹底破產,改變瞭美英人士的看法,促進瞭反法西斯同盟的鞏固和發展。(見彩圖)

蘇聯衛國戰爭時期遊擊隊的祖孫二人

  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庫爾斯克戰役 1942年4月5日,希特勒簽發第41號作戰指令,命令德軍在北線占領列寧格勒,與芬蘭軍隊會師;中線堅守陣地;把一切可用的兵力集中到南線,在頓河西岸消滅蘇軍,然後在斯大林格勒地區同從塔甘羅格東進的部隊會師,奪取高加索油田。德軍在南線分為A、B兩個集團軍群,共97個師,擁有大量的飛機、坦克和大炮。

  1942年6月28日,德軍發動進攻,7月17日進抵頓河河曲,揭開瞭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序幕。斯大林格勒戰役分為兩個階段:7月17日至11月18日為防禦階段。在消耗德軍大批有生力量後,1942年11月19日,蘇軍開始反攻,至1943年2月2日,全殲斯大林格勒地區的德軍33萬人。在持續200天的整個戰役中,德、意、羅、匈等國法西斯軍隊在頓河、伏爾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區損失大約150萬人和大批武器裝備。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蘇聯衛國戰爭的轉折點,從根本上改變瞭戰局 (見彩圖)。1943年7月5日希特勒又在庫爾斯克附近集中約90萬人的兵力,發動重點進攻,妄圖粉碎蘇軍主力,奪回戰略主動權。庫爾斯克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一次陣地戰,在一個多月的激戰中,雙方投入的兵力達400萬人。結果蘇軍取得瞭勝利,8月5~23日,連克奧廖爾、別爾哥羅德和哈爾科夫,希特勒企圖扭轉敗局的希望破滅。

斯大林格勒戰役馬馬耶夫崗紀念碑

德國第6軍團的投降代表(前左)與蘇軍軍官會面

  蘇軍的戰略反攻 1943年8~11月,蘇軍在南線徹底肅清高加索地區的敵人,解放頓巴斯;在烏克蘭,解放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和基輔;在中線解放斯摩棱斯克。1944年初蘇軍擁有635萬人,不僅在兵員上而且在重要武器裝備方面均已超過德軍。蘇軍不僅得到後方人民的大力支援,而且得到敵占區近百萬遊擊戰士的緊密配合。此外,還得到瞭美英的援助。這些都為戰略反攻創造瞭有利的條件。(見彩圖)

蘇聯衛國戰爭(1941—1943)

  1944年,蘇軍連續發動10次重大的戰略性戰役。歷史上稱為“斯大林式”的十次打擊,解放瞭本國的全部領土,進入波、羅、保、南等國作戰,到年底共消滅德軍約200萬人。

  1945年初,在蘇德戰場上,蘇聯軍隊(包括約34萬人的波、羅、保、捷的軍隊和法國空軍團)總兵力670萬人,擁有10.73萬門大炮和迫擊炮,1.21萬輛坦克和強擊火炮,1.47萬架飛機。與此相比,德軍擁有370萬人(其中包括21萬匈牙利部隊),5.62萬門大炮和迫擊炮,81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4100架飛機。蘇軍在兵力和武器方面占有絕對優勢。蘇軍的戰略目標是:消滅波、捷、匈境內的德軍,並在西方盟軍的協同配合下,兩面夾擊,在德國本土上消滅敵人,迫使德國無條件投降。

  攻克柏林 1945年春天,蘇軍在東歐各國軍隊和人民的配合下,通過匈牙利戰役、維斯瓦-奧得河戰役、西裡西亞戰役、東波莫瑞戰役,消滅大量德軍有生力量,解放波蘭、匈牙利、奧地利東部及維也納,占領捷克斯洛伐克一部分和德國東部。為攻克柏林創造瞭條件。

  到1945年3月底和4月初,蘇軍已為攻打柏林作好準備。參加這次戰役的部隊是Г.К.朱可夫元帥指揮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К.К.羅科索夫斯基元帥指揮的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和И.С.科涅夫元帥指揮的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總兵力在250萬人以上。希特勒為死守柏林搜羅的兵力總共為100萬人。1945年4月16日,蘇軍從奧得河、尼斯河同時向柏林發動進攻,激戰16個晝夜,至5月2日下午3時,德軍停止抵抗,柏林戰役結束。蘇軍殲滅和俘虜德軍40多萬人。盤據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國兩個集團軍群(55個師)也於5月中旬投降。1945年5月8日24時,德國無條件投降儀式在柏林正式舉行。參加儀式的蘇方代表是朱可夫元帥和外交部副部長А.Я.維辛斯基。儀式由朱可夫主持。盟軍最高統帥部的代表是:英國空軍上將A.W.特德、美國戰略空軍司令C.斯帕茨將軍、法軍總司令J.M.G.de塔西尼。代表德國在投降書上簽字的是:陸軍元帥W.凱特爾、海軍上將 H.von弗雷德堡、空軍上將H.J.施通普夫。德國投降書於1945年5月9日零時生效。歐洲戰爭到此結束。

  擊潰日本關東軍 根據蘇、美、英三國首腦的雅爾塔會議決定,在德國投降和歐洲戰爭結束後2個月或3個月內,蘇聯將參加同盟國方面對日本作戰。1945年8月9日凌晨,在蘇聯遠東軍總司令А.М.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的指揮下,蘇軍157萬多人在太平洋艦隊和紅旗黑龍江分艦隊的協同配合下,對日本關東軍發起全線總攻擊。同時,對朝鮮北部的日軍發動進攻。

  蘇軍在中國的八路軍、東北抗日聯軍以及金日成將軍領導的朝鮮人民武裝的配合下,進展神速。到8月30日為止,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的關東軍各部隊全被解除武裝。此外,蘇軍還攻占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的各島嶼。蘇聯蒙古聯軍攻占承德和張北。在整個遠東戰役中,蘇聯軍隊共擊斃日軍83737人,俘敵59.4萬人,繳獲大量武器裝備。9月2日,日本無條件投降。蘇聯衛國戰爭勝利結束。

  蘇聯軍民在以斯大林為首的蘇聯共產黨(佈)和蘇聯政府的領導下,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歷盡艱難險阻,付出巨大犧牲,與同盟國和東歐各國人民一道打敗瞭德國法西斯侵略軍及其仆從國軍隊。同中國、蒙古和朝鮮軍隊並肩戰鬥,擊潰瞭遠東的日本關東軍。為反法西斯戰的勝利作出瞭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