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上半葉,以德意志為主要戰場的一次席捲歐洲的戰爭。它是歐洲國傢間爭奪領土、王位、霸權以及各種政治矛盾和宗教糾紛尖銳化的產物。戰爭基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諸侯和丹麥、瑞典、法國為一方,並得到荷蘭、英國、俄國的支持;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諸侯和西班牙為另一方,並得到教皇和波蘭的支持。

  戰爭背景 13世紀以後,哈佈斯堡王朝統治下的神聖羅馬帝國皇權日益衰微,各邦諸侯割據稱雄雄。信奉新教(路德教、加爾文教)的諸侯和信奉舊教(天主教)的諸侯在宗教糾紛掩飾下爭奪地盤和反對皇帝專權,並分別組成“新教聯盟”(1608)和“天主教聯盟”(1609)。哈佈斯堡王朝極力限制新教活動,爭取舊教諸侯重振帝國皇權,並得到羅馬教皇、西班牙和波蘭貴族的支持。法國為稱霸歐洲,力圖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狀態,支持新教諸侯反抗皇權;丹麥、瑞典早已覬覦北海和波羅的海的德意志領土和港灣;荷蘭和英國則不願帝國勢力在北歐擴張,英國還企圖削弱西班牙的勢力。這些國傢都支持新教聯盟。1618年捷克反對哈佈斯堡王朝的起義,是三十年戰爭的導火線。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蒂亞斯(1612~1619在位)企圖在捷克(波希米亞)恢復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為捷克國王。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佈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動,拆毀其教堂,並宣佈參加新教集會者為暴民。1618年5月23日,武裝群眾沖進王宮,把皇帝的欽差從窗口拋入壕溝,史稱“擲出窗外事件”,它成為三十年戰爭的開端。(見彩圖)

三十年戰爭——擲出窗外事件(1618年5月23日)

  戰爭過程 整個戰爭大致分四個階段:

  ①捷克-普法爾茨時期(1618~1624):“擲出窗外事件”發生後,捷克擺脫瞭哈佈斯堡王朝的統治。1619年捷克議會選舉普法爾茨選帝侯弗裡德裡希為國王。162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1619~1637在位)依靠德意志天主教同盟軍,入侵捷克。為援助蒂利伯爵J.采爾克萊斯率領的天主教同盟軍,西班牙出兵普法爾茨。1620年底,捷克和普法爾茨聯軍在白山為天主教同盟軍所敗,弗裡德裡希逃亡荷蘭,捷克重歸奧地利統治。同期,休戰12年的西班牙和荷蘭於1621年戰事再起。

  ②丹麥時期(1625~1629):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勝利,引起外國參戰。丹麥得到英國和法國的資助,於1625年在北德意志新教諸侯支持下攻入帝國境內。捷克貴族A.E.W.von 瓦倫斯坦率雇傭軍協同蒂利伯爵打敗丹麥軍隊。丹麥王國同皇帝於1629年5月簽訂《呂貝克和約》,保證不再幹涉德意志事務。皇帝的勢力伸展到波羅的海。

  ③瑞典時期(1630~1635):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天主教同盟勢力北進,促使瑞典加速軍事行動,與法國結成同盟。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率軍於1630年7月進入波美拉尼亞,同勃蘭登堡和薩克森選帝侯聯合,在德意志西部和南部接連取勝。1632年,蒂利伯爵在累赫河戰敗身亡。呂岑會戰中,瓦倫斯坦戰敗,後被暗殺。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也在會戰中陣亡。1634年皇帝聯合西班牙打敗瑞典軍隊,返回波羅的海沿岸。薩克森和勃蘭登堡於1635年5月同皇帝締結《佈拉格和約》。

瑞典國王率軍在波美拉尼亞登陸

  ④法蘭西-瑞典時期(1635~1648):瑞典軍隊戰敗,促使法國直接出兵,與瑞典聯合對哈佈斯堡王朝作戰。1635年5月,法國又聯合荷蘭進入萊茵地區,瑞典軍隊在萊比錫附近的佈賴滕費爾德取勝,並繼續南進。法國軍隊大敗西班牙軍。瑞典的勝利,又引起丹麥的不滿,1643~1645年丹麥同瑞典開戰,結果,戰敗求和。此後法、瑞兩國軍隊進入德意志南部。長期戰爭使雙方都有極大的消耗,帝國方面的困難更為突出。皇帝斐迪南三世(1637~1657在位)被迫求和,得到法國和瑞典的贊同。戰爭結束。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1648年10月24日,參戰各方代表齊集明斯特市政廳簽署《奧斯納佈呂克條約》和《明斯特和約》。奧斯納佈呂克和明斯特兩個城市都在威斯特伐利亞境內,故兩個和約統稱《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和約規定:法國得到洛林的3個主教區(梅林、圖爾、凡爾登)和整個阿爾薩斯(斯特拉斯堡除外)。瑞典獲取西波美拉尼亞及東波美拉尼亞的一部分、維斯馬城和不來梅、維爾登兩個主教區,從而得到瞭波羅的海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正式承認荷蘭和瑞士獨立;帝國境內勃蘭登堡、薩克森、巴伐利亞等邦諸侯的領地大體恢復到戰前的狀況,諸侯在領地內享有內政、外交上的自主權。關於教派問題,和約重申1555年的奧格斯堡宗教和約繼續有效,承認德意志境內新舊教地位平等。

  戰爭的結局 三十年戰爭和《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削弱瞭哈佈斯堡王朝的統治地位,加深瞭德意志境內分裂割據的局面;為法國稱霸歐洲準備瞭條件;西班牙的國力下降;瑞典的力量大增,成為北歐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