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以5年為期的發展國民經濟的計畫。1927年12月召開的聯共(佈)第15次代表大會通過瞭編制第1個五年計劃的決議。從1928年10月開始執行第1個五年計劃,到1985年止,除1941年衛國戰爭爆發,第3個五年計劃被中斷外,蘇聯完整地執行瞭10個五年計劃。

  蘇聯發展國民經濟遵循著實行國傢工業化、優先發展重工業、把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的路線進行,五年計劃的基本環節,就是發展重工業及其心臟──機器製造業。從主要任務和和取得的經濟效果看,五年計劃的實施大致可分三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級,從第1個到第5個五年計劃(1929~1955)。這一期間五年計劃實施的特征是:①對重工業投資大,實際執行的投資大於計劃投資;②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產值的年平均增長速度很快;③對農業的投資數量小,50年代以前一直處於相對下降的趨勢中;④主要通過改變農業生產關系的辦法來促進農業生產發展。農業生產效率一直很低。第1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產值年平均增長22%。第2個五年計劃期間年平均增長16.5%。第5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總產量的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2%,機器制造業產品的總產量比1950年增長1倍,比1940年增長3.6倍。

  第二階段,從第6個到第8個五年計劃(1956~1970)。這期間五年計劃實施的特征是:①在進一步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基礎上,改善對農業的投資;②將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執行和管理權部分下放;③將技術進步和提高勞動生產率提上議事日程;④更多地考慮為提高人民物質福利所需產品的生產問題。在此期間,蘇聯的農業生產發生明顯變化,從1928~1958年間,國傢對農業投資隻占國民經濟總投資的13%,1958年以後上升到20%左右。1956~1960年間農業總產值比前5年增加40%以上;1966~1970年間,農業總產值比1961~1965年增加21%。

  第三階段,從第9個五年計劃到1985年。這一期間特征是加快生產發展速度和提高生產效益,尤其是從第10個五年計劃開始,強調在科技革命成就的基礎上實行社會生產的集約化和速度的最優化。在工業上通過對基本建設投資結構和生產部門結構的調整和變動,使發展建立在更靈活、更有效的經濟結構的基礎上;在農業上通過農莊間的協作和農工一體化,使農業生產專業化和集約化,提高農業生產率。

  五年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對蘇聯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國力的增強起瞭重要作用。實踐表明,五年計劃在執行過程中也暴露出不少弊端,最主要的是:在相當長時間內忽視農業的投資和發展,整個國民經濟無法達到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五年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往往受國內外政治形勢和領導人意志的影響,非經濟的方法對計劃的實施起瞭消極作用;高度指令化和過份集中妨礙各地區、各企業的積極性,商品貨幣關系處於受限制、受排斥狀態,工農間、城鄉間缺少多種多樣的流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