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前世界政治力量的一種劃分,將蘇聯和美國稱為第一世界,發展中國傢稱為第三世界,處於這兩者之間的發達國傢稱為第二世界。這一劃分是世界各種基本矛盾發展變化的歷史產物。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一系列國傢脫離資本主義體系,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同蘇聯一起形成同帝國主義陣營相對立的社會主義陣營。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幾十個國傢相繼取得民族獨立。20世紀50年代,國際社會中有人開始稱帝國主義陣營為第一世界,社會主義陣營為第二世界,民族獨立國傢為第三世界。以後,隨著著世界各種政治力量的急劇分化和改組,國際形勢發生瞭很大變化。毛澤東根據這種變化於1974年2月在一次談話中采用瞭關於當前三個世界劃分的提法,並賦予新的涵義。此後,國際社會逐漸沿用這種提法,但其內涵並無統一的規范化的解釋,隻是一種大體上的劃分。歐美資本主義國傢的一些報刊、文獻在解釋三個世界時,仍沿用50年代的概念。

  美國和蘇聯是兩個超級大國,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推行擴張軍備和爭奪霸權的政策。它們是新的世界戰爭危險和國際緊張局勢的主要來源。第三世界由占世界人口70%以上的、包括中國在內的亞非拉和其他地區的發展中國傢構成。這些國傢長期受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壓迫和剝削,經濟上大都比較落後。絕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傢已經獨立,但仍然面臨著捍衛民族獨立、進行經濟建設的嚴重任務,它們是維護世界和平,反對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的主力軍。第二世界包括歐洲的絕大部分國傢,亞洲的日本,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北美洲的加拿大。其中一些國傢至今仍在使用政治、經濟等手段力圖保持對第三世界許多國傢的控制和剝削。第二世界各國要求緩和國際緊張局勢,在不同程度上反對霸權主義政策,是爭取和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