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佩珠

  越南近代愛國志士。原名潘文珊,別名潘是漢,號巢南。出生於義安省南壇縣一個鄉學教師傢庭。自幼跟隨其父習經書,精通漢文,曾中解元。

  1882年,當獲悉法國侵佔北圻時,連夜寫出《平西收北檄文文》。1885年,聚集100多名同學組成學生軍響應“勤王運動”。從1900年起,在全國各地聯系愛國者,進行反法活動。1904年5月成立越南維新會,其宗旨是恢復越南,建立君主立憲國。1905年初赴日本,先後結識梁啟超、孫中山、章太炎等人,受梁啟超、孫中山影響頗深;也與大隈重信、犬養毅、宮崎滔天等人有聯系,在日本開展革命工作。同時,撰寫瞭《海外血書》、《哀越吊滇》等反法文章。以後多次來往於日本中國之間,並秘密聯系國內反法分子,組織青年學生赴日留學,掀起著名的東遊運動。在他的影響下,河內成立瞭東京義塾,中圻發生瞭維新運動。1907年11月,法國殖民者查封東京義塾,鎮壓維新運動,勾結日本統治階級破壞東遊運動。1908年11月間,日本政府下令解散越南留學生組織。潘佩珠開始轉向“與我同病者”,和旅日的中國、朝鮮、印度、菲律賓等國革命者成立東亞同盟會(即亞洲同盟會,也稱亞洲和親會)。又與中國雲南、廣西留日學生組織桂滇越聯盟會,以相互支援、共同反對帝國主義。1909年被日本政府驅逐出境,離開日本到廣州,1910年前往泰國。1912年1月從泰國再赴廣州。

  在辛亥革命的影響下。1912年2月改組維新會,成立越南光復會並任總理。8月同蘇少樓、鄧警亞等中國人士在廣州成立振華興亞會。同時,派遣光復會會員攜帶武器回國活動。孫中山出任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時,潘佩珠曾到南京會晤孫中山和黃興。1913年,在廣州被捕入獄,寫下《獄中書》,記述其反法活動。1916年獲釋。1918年在杭州任《兵事雜志》編輯。1920年翻譯日人著作《俄羅斯真相調查記》,通過蔡元培的介紹,與蘇聯駐華使館取得聯系。1924年潘佩珠在廣州解散光復會,成立越南國民黨。1925年6月在上海被法國特務綁架,押解回國,軟禁在順化禦津,著有《潘佩珠年表》等書。1940年10月29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