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3年12月2日美國第5屆總統J.門羅在國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國對外政策的原則,史稱“門羅主義”。是美國對外擴張政策的重要標誌。

  從T.傑弗遜執政起,美國進入大規模領土擴張時期。其擴張政策與英國發生尖銳的衝突。在美英戰爭(1812)中,美國向北擴張的企圖受挫,因而把擴張的矛頭指向拉丁美洲。可是,歐洲的“神聖同盟”企圖幹涉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英國也乘機向拉美地區擴張。1823年8月,英國外交大臣G.坎寧邀請美國共同反對俄、、普、奧3國“神聖同盟”對拉美各國的幹涉,禁止再把拉丁美洲殖民化,得到門羅的贊同。

  1823年12月2日,門羅總統在致國會咨文中宣稱:美國將不幹涉歐洲列強的內部事務或它們之間的戰爭;歐洲列強不得再在南、北美洲開拓殖民地;歐洲任何列強控制或壓迫南北美洲國傢的任何企圖都將被視為對美國的敵對行為。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號。實際上,宣佈拉丁美洲屬於美國的勢力范圍。從某種意義上講,門羅主義在客觀上起到瞭防止已獨立的拉美國傢再淪為歐洲列強的殖民地的作用。

  門羅宣言最初並未引起國外足夠的重視。1870年以後,始有“門羅主義”的提法。隨著美國成為世界強國,在門羅主義的指導下,美國於1876年調解阿根廷與巴拉圭間的邊界糾紛;1880年調解哥倫比亞與智利間的糾紛;1881年解決墨西哥與危地馬拉間,智利與阿根廷、智利與秘魯間的邊界糾紛。1895年美國在英屬圭亞那與委內瑞拉邊界問題上,迫使英國讓步,同意成立仲裁法庭,以確定兩國邊界。1904年T.羅斯福(1901~1909在任)提出“羅斯福推論”,進一步補充瞭門羅主義。他指出,某個拉美國傢一旦“鬧事”,美國可以幹涉其內部事務。在羅斯福、T.W.威爾遜任內,美國經常幹涉拉丁美洲,尤其是加勒比地區的內部事務。1933年以後F.D.羅斯福執政時放棄幹涉政策,轉而推行睦鄰政策。(見彩圖)

美國雜志抨擊T.羅斯福執行門羅主義政策的漫畫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在拉美地區依然奉行門羅主義。1959年6月,美國操縱雇傭軍入侵危地馬拉;1961年4月,美國組織雇傭軍入侵古巴(見吉隆灘戰役);在加勒比海危機中,迫使蘇聯作出讓步;1964年1月,美國直接幹涉巴拿馬;1965年美國出兵多米尼加鎮壓多米尼加人民武裝起義;1983年美國與6個加勒比國傢組成“多國部隊”出兵格林納達。這些行動都可視為是門羅主義的繼續。

  有些中國學者認為,門羅主義的宣佈是以投神聖同盟的威脅英國之機,來抵禦英國對美國擴張政策的威脅,以保障美國在拉丁美洲擴張的行動自由。因此,門羅主義也可視為美國侵略拉丁美洲的一種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