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三世建立的帝國。史稱第二帝國,以別於拿破崙一世建立的法蘭西帝國(1804~1814)。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總統路易·拿破崙·波拿巴(見拿破崙三世)於1851年12月2日發動政變。翌年1月14日頒佈憲法,加強總統權力,削弱議會的立法權。1852年11月7日,元老院頒佈法令建議恢復帝制。隨即舉行公民投票,絕大多數表示贊成。12月2日宣佈恢復帝國,波拿巴為法蘭西人皇帝,稱拿破崙三世。

  根根據多次補充的帝國憲法,皇帝是國傢元首,統率軍隊,有宣戰、媾和、結盟、訂立商約和特赦,任命政府與地方官員,批準公共建設工程,決定是否將法案送交立法團討論等權力。帝國立法體制分成3部分:參政院由皇帝任命,約50人組成,任務是維護憲法與保證皇帝統治,它準備法案和審查法令修正案;凡年滿21歲並在某地居住超過半年的法國男子皆有選舉權,立法團由選舉產生的200多名議員組成,它的主席和副主席由皇帝任命,立法團僅有權討論和表決法案;元老院由皇帝任命,由約100名親王、元帥、主教組成,批準立法團通過的法令。大臣們執行皇帝命令,各自對皇帝負責。參政院對省長實行監督。地方政權掌握在省長手中,他們領導全省警察,控制社會輿論。帝國時期重要官員有內政大臣C.-A.-L.-J.de莫爾尼,財政大臣A.-M.富爾德,軍事大臣A.J.L.de聖阿爾諾,後期有E.魯埃和É.奧利維埃。

拿破侖三世(前右3)及其大臣

  第二帝國經歷瞭由專制統治向自由主義、議會政治演變的過程。帝國初期,拿破侖三世實行個人專權,致力於鞏固資產階級秩序。政府在一些省內實行戒嚴,封閉共和派俱樂部,解散工人組織,查禁進步報刊,利用天主教會加強控制學校。1852年後,法國工人運動一直處於低潮。60年代,人民不滿情緒日益增長,反動專制制度難於繼續維持。因此帝國後期開始實行改革,逐漸向自由主義政策演變,以求緩和國內矛盾,例如議員可得到請願權利,官方“公報”公佈議會辯論記錄,皇帝經立法團同意方可批準追加撥款,廢除禁止工人罷工和結社的《勒霞白列法》等。1870年初,奧利維埃奉命組織自由主義內閣。4月元老院受到削弱,變為普通上院,議會權利有所擴大。

  經濟方面,帝國實行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經濟政策,建立瞭大工業,重工業中機器生產普遍代替手工勞動,生產不斷集中,交通運輸業迅速發展,法國完成瞭工業革命。金融資本的發展尤為突出、巴黎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在G.-E.奧斯曼領導下,巴黎進行瞭大規模的城市建設。

  為瞭改變1815年以來法國的孤立狀態,爭奪歐洲大陸優勢和進行海外殖民侵略,拿破侖三世進行多次對外戰爭。法國在1853~1856年的克裡木戰爭中聯合英國、土耳其與撒丁反對俄國,擊敗俄國後確立瞭在歐洲大陸的優勢。後又聯合意大利反對奧地利,得到薩瓦和尼斯。1860年簽訂《法英商約》,實行自由貿易。50~60年代第二帝國還派遣軍隊侵略中國、敘利亞、墨西哥、印度支那和非洲,掠奪大量財富,建立瞭若幹殖民地。

  克裡木戰爭後至60 年代初是第二帝國發展的頂點。但是,勞動人民深受剝削壓迫,工人運動重新高漲,共和派加強鬥爭。第二帝國支持羅馬教皇阻撓意大利統一、武裝幹涉墨西哥以及在普奧戰爭中支持奧地利等一系列失策,使法國陷入困境。為瞭擺脫國內危機和重奪歐陸優勢,1870年7月19日法國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為借口對普魯士宣戰,法軍戰敗,9月2日拿破侖三世在色當投降。4日巴黎發生革命,宣佈推翻帝國,成立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