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障軍隊作戰行動而構築的防護性建築物。簡稱工事。用以保障人員、裝備等不被預定武器毀傷和實施隱蔽機動,提高裝備的使用效率,保障指揮穩定。

  分類 工事按性質分為永備工事和野戰工事。按用途分為射擊工事、觀察工事、指揮工事、掩蔽工事、交通工事和塹壕等。按開挖特點分為暗挖式工事、掘開式工事和堆積式工事。按支撐結構的施工方法分為整體式工事和裝配式工事等。①永備工事,是平時或戰時預先構築的永永久性的工事。它是采用堅固耐久的建築材料構築的,抗力較高,設備較完善。②野戰工事,是在臨戰時或作戰過程中構築的臨時性的工事。構築野戰工事特別強調利用和改造地形,其支撐結構多用就便材料和預制構件,抗力一般較低,設備較簡單。③射擊工事,包括機槍工事 (圖1)、火炮工事、導彈發射工事等。④觀察工事,包括炮隊鏡觀察工事、潛望鏡觀察工事和測距機觀察工事等。⑤掩蔽工事,包括崖孔、掩壕、掩蔽部 (圖2)、掩蔽所等,供人員、彈藥、器材、油料、飛機、艦艇、車輛隱蔽用。指揮工事即供指揮人員工作和休息的工事,其樣式與掩蔽工事相同。⑥交通工事,供人員、裝備機動用,有的地段也構築有射擊設施。上部沒有自然巖土層的交通工事稱交通壕;上部有自然巖土層的交通工事稱暗挖式通道或暗道。⑦塹壕,是一種供人員射擊、觀察、隱蔽和機動用的壕溝(圖3)。⑧暗挖式工事,是利用自然巖土層作防護層的工事,它不受地形影響,一般也不受地物影響,易於達到高抗力,並節省材料,但作業面狹小,受地質條件影響較大。⑨掘開式工事,是工事主體全部或大部在地面以下,其挖土量接近或顯著大於填土量。⑩堆積式工事,是工事主體全部或大部在地表以上堆積而成,其填土量顯著大於挖土量。掘開式和堆積式工事有頂蓋的稱掩蓋工事,無頂蓋的稱露天工事。除塹壕、交通壕外供射擊和隱蔽用的露天工事亦稱掩體。⑪整體式工事,是在現地用原材料澆築或砌築而成。⑫裝配式工事,是用預制構件在現地組裝而成,有的可分解轉移,多次使用。

圖1 機槍工事

圖2 掩蔽部

圖3 塹壕

  組成與設備 工事一般由主體部分和孔口部分組成。主體部分用以掩蔽人員、裝備、物資等,其抗力必須能滿足對預定武器襲擊的防護要求。掩蓋工事的主體采用支撐結構,並在頂部設置防護層。構築在巖層中的野戰坑道工事,一般不被覆。野戰露天工事隻有在必要時,才予被覆。孔口部分是指出入口、射孔、觀察孔等,用以連通主體部分和地面,供人員、裝備通行以及射擊、觀察等使用。較大的工事通常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出入口。具有核防護要求的掩蓋工事,其出入口和其他孔口都設有防沖擊波設備:出入口設有防護門(門扇可采用鋼筋混凝土、鋼材、鋼絲網水泥、玻璃鋼等材料制作。中、小型防護門多采用立轉式和人力啟閉;大型防護門有立轉式、推拉式和翻轉式等,多采用機械啟閉),射孔、觀察孔設有防護盾板,通風口和進水孔、排水孔多采用可利用沖擊波關閉的防爆波活門。有集體防毒要求的工事,孔口還設有密閉門,內部設有過濾式通風裝置(或氧氣再生裝置)。氧氣再生裝置和洗消設備等。小型的人員掩蔽工事和裝備掩蔽工事,多采用自然通風;大型的人員掩蔽工事等,主要采用機械通風。大型的永備指揮工事等還設有空調設備、給水排水設備和獨立的供電設備。

  簡史與現狀 在人類戰爭史上出現的最古老的工事是土墉。隨著兵器的發展、戰術的變革和工程技術的進步,工事也在不斷地發展。如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瞭防禦,已在都邑構築環形城墻,有的還在邊境構築連續線式城墻。在冷兵器時代,城墻長時間被廣泛運用,成為城池、要塞的主體工程和主要的防禦工事。從公元前5世紀至20世紀40年代,世界戰爭史上多次出現利用坑道(地道)攻城或守城的戰例。16世紀以後,隨著火炮威力的增大,在歐洲,高大的城墻已難以抵禦敵人的進攻,因而低矮堅厚的工事(圓臺堡、棱堡)隨之出現。18世紀,中國出現瞭炮臺式要塞。當時炮臺的支撐結構是用磚、石或三合土構築的。三合土也曾用來作為工事的遮彈層。19世紀,法國和俄國重視野戰工事的作用,將散兵壕寫入戰鬥條令中。19世紀80年代以後,混凝土、鋼筋混凝土相繼作為構築工事的材料。在歐洲出現利用裝甲材料加強的海岸炮臺。20世紀初期,塹壕在防禦作戰中被廣泛使用,並發揮瞭顯著的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工事繼續向堅固、低下的方向發展,鋼筋混凝土廣泛用於構築永備工事。20世紀30年代,法國在馬奇諾防線上構築的工事,多數為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掘開式永備工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掘開式工事成為陣地構成的主體,暗挖式工事逐漸增多。1943~1945年,在中國抗日戰爭的華北敵後戰場上,抗日根據地軍民大量構築地道,堅持鬥爭。例如,在北京焦莊戶和河北清苑縣冉莊,分別構築瞭總長約10~15公裡的多用途地道工事。這些工事屬於野戰工事,構築在地下水位以上的黃土層中,基本不被覆,設備簡單。冉莊的30多名民兵依托上述地道工事,擊退日偽軍相當團以上兵力的兩次進攻,自己無一死亡。1944~1945年日軍在硫黃島構築的工事,有掘開式的,也有暗挖式的;有木結構的,也有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並利用和改造瞭天然洞穴。美軍登陸前,曾斷續對該島實施70多天的轟炸,並進行預先火力準備,日軍利用這些工事進行隱蔽,人員和裝備損失很小。美軍原計劃5天攻占該島,結果36天才完全占領。在朝鮮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構築瞭大量的掘開式工事和坑道工事,創造瞭以坑道工事為骨幹的防禦陣地體系,曾在防禦作戰中發揮巨大作用。從20世紀50年代起,許多國傢平時設防構築的工事普遍考慮對核武器、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的防護,重視不斷提高工事的防護能力,如高抗力的暗挖式工事繼續向地下發展,永備工事內部安裝瞭完善的濾毒、洗消、隔震、防電磁脈沖和生活等設備。有些國傢構築的核防護工事,如北美防空司令部的坑道工事,具有很高的抗力。主體部分的自然防護層厚度大於400米,防護門設在長約1600米的穿廊中部,采用彈簧基礎的防震措施。現代野戰工事,已較廣泛地采用鋼筋混凝土、鋼絲網水泥、金屬等構件構築。玻璃鋼、硬泡沫塑料、合成纖維織物、塑料薄膜等材料已在野戰工事構築中得到應用。裝配式野戰工事受到普遍重視。用人力構築小型裝配式工事,幾小時內即可完成;若有工程機械配合作業,較大的裝配式工事亦可在數小時之內完成。為使野戰工事構築得更快,抗力更高,其構件運輸更簡便,人們正在研究新的裝配式工事和構築方法。快速構築野戰坑道工事的方法也受到軍隊的重視。掘開式永備工事,多年來主要用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少量采用磚石砌體結構。為提高永備工事的應變能力,近年來一些國傢軍隊已開始重視裝配式永備工事的研究。錨噴支護已廣泛用於永備坑道工事,但有些需要加築耐久、能防水的襯套。武器威力的增大和命中精度的提高,使工事的防護要求更高,措施更加復雜。為瞭提高工事的生存率,僅僅增強結構或加大防護層已不是最好的或唯一的措施。隻有通盤考慮,采取綜合措施,將正確地選定工事位置和確定工事容量,合理地配置工事和嚴密實施偽裝,適當增加射擊工事機動射擊的工程設施,與增大工事抗力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提高工事的生存率和效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