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

  中國三國時期軍事傢、政治傢。字孔明,徐州瑯邪郡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父母早亡,跟隨叔父諸葛玄去荊州(約今湖北、湖南)。叔父亡後,居隆中(今湖北襄陽西)十年,專註治國用兵之道。

  東漢建安安十二年(207),屯兵新野(今屬河南)的劉備圖謀發展,三顧茅廬,向諸葛亮求教。諸葛亮亦傾心籌謀,提出瞭著名的隆中對策:先占荊、益(指今四川及陜西南部),和撫邊裔,內修政治,外結孫權,待時機成熟,分兵兩路,令得力將領從荊州取宛(今河南南陽)、洛(今洛陽),主力出益州攻秦川(指關中一帶),進圖中原,以成霸業。諸葛亮從此輔佐劉備父子,運籌帷幄,統軍征戰,鞠躬盡瘁。

  十三年秋,曹操率大軍進逼荊州,劉備兵敗長坂(今湖北當陽境),退駐樊口(今湖北鄂州境)。在此緊急關頭,諸葛亮趕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同周瑜等勸說舉棋不定的孫權與劉備聯盟,大敗曹操於赤壁(見赤壁之戰)。隨後,又輔助劉備取荊州四郡,任軍師中郎將。十九年,率張飛、趙雲部溯長江而上,奪取江州(今四川重慶)、江陽(今四川瀘州)、犍為(今四川彭山)、巴西(今四川閬中)等地,同先期進入益州的劉備會師,攻下成都。劉備稱帝後,諸葛亮任蜀國丞相、錄尚書事,總理軍政,顯示出傑出的才能。

  蜀章武二年(222),劉備兵敗夷陵(今湖北宜昌境),次年病亡。諸葛亮輔佐後主劉禪,受封武鄉侯。他深知欲圖中原,必固後方,遂與吳修好,休養生息。經過充分準備,於建興三年(225)進軍南中(今雲南、貴州及四川西南部)。他采用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方略,平息瞭南中動亂,對部族首領委以官職,蜀漢後方得以穩定(見諸葛亮進軍南中)。

  諸葛亮為實現隆中決策,於五年春統軍10萬進駐漢中,次年出師攻魏,在祁山等地與魏軍展開瞭長達七年的多次攻戰(見諸葛亮攻魏之戰)。其間諸葛亮雖苦心籌謀,但終因國力不支,攻強敵於易守之地,以致師勞功微。十二年八月,因積勞成疾,卒於五丈原(今陜西岐山南)軍中,謚忠武侯。

  諸葛亮以擅長謀略著稱。《隆中對》作為他畢生事業的出發點,蜀漢政治、軍事行動的總方略,影響及於整個三國時期。諸葛亮善於治軍,用兵謹慎,賞罰嚴明。他重視革新軍械、裝具,當時創制的一發十矢的連弩,適應山區運輸的“木牛”、“流馬”,改進的鋼刀,增強瞭蜀軍戰鬥力。他推演陣法,作“八陣圖”,為後世傳揚。他的用兵經驗,後人集成兵書多卷,大都失傳。中華書局輯校的《諸葛亮集》中,匯集有他存世的軍事著述。但《將苑》等篇,真偽難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