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中原東部軍事重鎮。古稱彭城。位於今江蘇省西北隅,鄰近河南、山東、安徽等省。是水陸交通要衝,曆為兵傢爭戰之地,戰略地位重要。最早為大彭氏國地。春秋戰國時屬宋,稱彭城。秦置彭城縣,屬泗水郡。秦末,西楚霸王項羽建都於此。東漢末年,為徐州刺史部治所,遂也稱徐州。此後,歷代均為州、郡或府的治所。

  徐州地處黃淮平原,東近黃海,西連中原,北依魯南山區,南屏江淮水澤,陸路輻輳,水運暢通。附近原有汴(獲)、泗匯流。沿汴水西通汴(梁梁)、洛(陽),經泗水南達杭州。宋代黃河南遷,奪汴、泗入淮。元代開通南北運河,溯河北上,可直達大都(今北京)。徐州周圍,崗嶺起伏,東有子房山、駱駝山以及泗水故道之百步洪(徐州洪)、呂梁洪要險,南有雲龍山、鳳凰山,北有九裡山(九嶷山),西有楚王山等丘巒環抱,共為扼守徐州天然屏障。《讀史方輿紀要》稱:“彭城之地,南守則略河南、山東,北守則瞰淮泗”,“經營天下,豈可以彭城為後圖哉”。

  春秋戰國以來,在徐州及其附近發生的大小戰事逾150次之多。周簡王十三年(公元前573),晉、楚爭霸,楚聯鄭伐晉之盟國宋,奪取彭城;翌年,晉聯合魯、衛等國出兵圍彭城,還彭城於宋。東漢初平四年(193)至建安五年(200),曹操、陶謙、劉備、呂佈、袁術在此爭戰七年,彭城先後六次易手,最後為曹操占據,形成與袁紹對峙局面。南北朝時期,徐州為南北爭奪重點,有“南國重鎮,北門鎖鑰”之稱,“彭城之得失,輒關南北之盛衰”。南朝宋元嘉七年(430),宋軍以彭城為基地揮師北上,征伐北魏;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太武帝率師攻宋,宋江夏王劉義恭進駐彭城,總統諸軍,後魏軍攻彭城,宋軍據城堅守,魏軍幾攻不克;南朝宋泰始二年(466),徐州刺史薛安都降魏,彭城遂成為北魏進攻南朝的基地。唐建中二年(781),淄青節度使李正己父子反唐,占徐州,堵截江、淮漕運,朝廷震恐,遣朔方軍數千人敗淄青兵於徐州東南七裡溝,漕運復通。明初,燕王朱棣欲奪帝位,於建文四年(1402)率師南下至徐州,守軍閉城不出,朱棣設伏兵於九裡山,誘殲徐州守軍數千人,得以驅兵南進,破江淮防禦,直取金陵。1938年,中國軍隊在徐州以北,進行瞭抗擊日本侵略軍的臺兒莊戰役(見徐州會戰)。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在徐州地區進行瞭淮海戰役。今徐州已建成新興工業城市,為京滬、隴海鐵路交會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