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

  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軍事傢。原名徐象謙,字子敬。1901年11月8日生於山西省五臺縣永安村。

  1917年因貧困失學,當過雜貨店學徒。1919年春,考入山西國民師範速成班,受五四四運動影響,參加進步活動。畢業後,曾在陽曲縣城和五臺縣河邊村任小學教員。1924年4月,考入黃埔軍校第1期。9月,被編入孫中山衛隊前往韶關參加北伐誓師。畢業後留校任排長。1925年春,參加討伐軍閥陳炯明的第1次東征。後到國民軍第2軍第6混成旅任教官、參謀、團副等職。1926年11月到武漢後,任南湖學兵團指導員。192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4月任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隊長。曾率學生隊參加攻打叛軍夏鬥寅部,後被派往張發奎部任司令部參謀。

  大革命失敗後到上海,被中共中央軍委派赴廣州,在工人赤衛隊中任第6聯隊隊長。廣州起義中,率隊苦戰三晝夜,後轉往海陸豐地區,任工農革命軍第4師第10團黨代表,4師參謀長、師長,與彭湃等堅持武裝鬥爭。

  1929年6月,被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派往鄂東北,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第31師副師長,中共鄂豫邊特委委員,鄂豫邊革命委員會軍事委員會主席。指揮弱小的紅軍挫敗國民黨軍隊發動的三次“會剿”,殲滅大批地主武裝,擴大瞭武裝割據地區。在此期間,總結海陸豐武裝鬥爭失敗的教訓和鄂豫邊鬥爭的經驗,與黨代表戴克敏共同起草《軍事問題決議案》,提出領導邊區武裝鬥爭的方針,以及集中作戰、分散遊擊,紅軍作戰盡量號召群眾參加,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等遊擊戰術七原則,對鄂豫邊紅軍的建設和遊擊戰爭的發展起瞭積極作用。1930年春,任第1軍副軍長兼第1師師長。乘軍閥在中原地區混戰之機,率部轉戰於平漢鐵路南段,連克雲夢、光山、羅田等縣城。1931年初,第1軍與第15軍合編為第4軍,他任軍參謀長。協助軍長曠繼勛等指揮部隊,在地方武裝配合下,連續挫敗國民黨軍對鄂豫皖蘇區第一、第二次“圍剿”。7月,任第4軍軍長,與政治委員曾中生率部南下,一個月內連克英山、羅田、浠水、廣濟四城,殲敵七個多團。11月,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任第四方面軍總指揮兼第4軍軍長。采取集中兵力、圍點打援、擊敵一路、各個殲滅的方針,半年中組織指揮瞭黃安、商(城)潢(川)、蘇傢埠、潢(川)光(山)戰役,殲敵正規部隊近40個團,使國民黨軍對鄂豫皖蘇區的第三次“圍剿”計劃徹底破產,紅軍發展到4萬餘人。在此期間,對張國燾軍事指導的錯誤和“肅反”的錯誤進行瞭抵制和鬥爭。

  1932年10月,由於敵人強大和張國燾戰略指導的錯誤,鄂豫皖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第四次“圍剿”,四方面軍主力2萬多人被迫撤出鄂豫皖蘇區。在向西轉移中,他指揮部隊連續擊破瞭國民黨軍10萬餘人的圍追堵截,翻秦嶺,涉漢水,越過大巴山,歷盡千辛萬苦,行程3000餘裡,勝利地進入四川通江、南江和巴中地區,開辟川陜革命根據地。1933年2月起,根據地區特點,采取收緊陣地、節節抗擊、待機反攻、重點突破的作戰方針,連續指揮瞭反“三路圍攻”和儀(隴)南(部)、營(山)渠(縣)、宣(漢)達(縣)等戰役,並與王維舟率領的川東遊擊軍會合,使紅軍得到很大發展,川陜蘇區進入鼎盛時期。1933年11月至1934年8月,指揮所部抗擊國民黨軍20多萬人的“六路圍攻”,以靈活多變的戰術取得殲敵8萬餘人的重大勝利。1934年2月,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

  1935年春,指揮廣(元)昭(化)、陜南、強渡嘉陵江等戰役後,率部長征。6月,第一、四方面軍會師後,被任命為紅軍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參加中共中央在毛兒蓋召開的軍事工作會議,積極擁護中共中央北上創建川陜甘根據地的戰略方針。會議期間,獲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授予的金質紅星獎章。會後率右路軍北上,指揮包座戰鬥,全殲胡宗南部第49師,打開瞭進軍甘南的通道。同年9月,與毛澤東、周恩來、陳昌浩等電促張國燾率左路軍北進。在中共中央和第1軍團、第3軍團北上後,積極維護黨和紅軍的團結,和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支持朱德、劉伯承等反對張國燾分裂活動的鬥爭,推動部隊第二次北上。1936年7月,第四方面軍與第二方面軍會師後,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8月,再次率軍北上,指揮瞭通(渭)莊(浪)靜(寧)會(寧)戰役。會寧會師後,中央軍委指示,第四方面軍一部西渡黃河,執行寧夏戰役計劃。11月,奉軍委命令任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兼西路軍總指揮。率部繼續西進,計劃在河西走廊創建根據地,待機打開到新疆的通路。西路軍浴血奮戰4個多月,殲敵2.5萬餘人,有力地策應瞭河東紅軍的戰略行動,但終因敵眾我寡、彈盡糧絕而失敗。

  抗日戰爭爆發後,出席瞭中共中央在洛川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被選為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會後同周恩來赴太原與閻錫山談判,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8月,任八路軍第129師副師長,參與指揮廣陽、神頭嶺、響堂鋪等戰鬥和晉東南反“九路圍攻”。1938年4月,率第129師和第115師各一部進入河北省南部,提出在平原地區依靠群眾建立“人山”,開展遊擊戰爭的方針,領導擴大抗日武裝,建立統一戰線和抗日民主政權,創建冀南抗日根據地。1939年1月,參與組織和指揮冀南春季反“掃蕩”。同年6月到山東,任八路軍第1縱隊司令員,統一指揮山東和蘇北、皖北八路軍各部隊,堅持抗日遊擊戰爭,並對國民黨頑固派進行鬥爭。1940年底,返回延安。1942年任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副司令員,後任抗日軍政大學代理校長。1945年6月,被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先後任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兼第1兵團(後改為人民解放軍第18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48年3~5月,指揮臨汾戰役,以大部分新組建之部隊,攻克設防堅固的臨汾城。6~7月指揮晉中戰役,以6萬兵力殲國民黨軍10萬餘人,解放縣城14座。1948年10月至1949年4月初,帶病組織指揮太原戰役,任太原前線司令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太原前線總前委書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1954年起,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65年起,任第三、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66~1987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曾與劉伯承共同負責戰略研究工作,並主管空軍、防空軍及民兵工作。參與領導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和國防建設。“文化大革命”期間,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瞭堅決鬥爭。1969年夏,受毛澤東、周恩來委托,在陳毅主持下,與葉劍英、聶榮臻一起,全面深入研究瞭國際形勢,為打開對外工作的新局面提出瞭戰略性的意見和建議。1978~1980年,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1983年6月至1988年4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他是中共第八至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八屆(十一中全會補選)、第十一屆、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在戰爭時期和建國以後,發表過多種軍事論著。曾著回憶錄《歷史的回顧》(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