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代大型軍事類書。明茅元儀輯,240卷,文200餘萬字,圖738幅,有明天啟元年(1621)本、清道光中活字排印本、日本寬文年間(1661~1672)須原屋茂兵衛等刊本流傳。清乾隆年間曾被列為禁書。

  茅元儀(1594~1644?),字止生,號石民,歸安(今浙江吳興)人,自幼“喜讀兵農之道”(《石民四十集》卷69),成年熟悉用兵方略、九邊阨塞,曾任經略遼東的兵部右侍郎楊鎬幕僚,後為兵部尚書孫承宗所重用。崇禎二年(16229),因戰功升任副總兵,治舟師戍守覺華島(即菊花島,今遼寧興城南),獲罪遣戍漳浦(今屬福建),憂憤國事,鬱鬱而死。他目睹武備廢弛狀況,曾多次上言富強大計,匯集兵傢、術數之書2000餘種,歷時15年輯成《武備志》。

  《武備志》由兵訣評、戰略考、陣練制、軍資乘、占度載五部分組成。

  兵訣評 18卷,收錄瞭《武經七書》,並選錄《太白陰經》、《虎鈐經》的部分內容,加以評點。認為“先秦之言兵者六傢,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武備志》天啟元年本,下同),學兵訣不可不讀《孫子》。

  戰略考 33卷,選錄瞭從春秋到元各代有參考價值的戰例。所選註重奇略,“足益人意志”。如,吳越爭霸,勾踐的臥薪嘗膽、乘虛搗隙;馬陵之戰,孫臏的減灶示弱,誘敵入伏;赤壁之戰,孫劉的聯合破曹,巧用火攻;淝水之戰,苻堅的分兵冒進,謝玄的以戰為守;虎牢之戰,李世民的據險扼要,疲敵制勝;蔡州之戰,李愬的乘虛奇襲等等戰法。又如諸葛亮的據荊益、和諸戎、結孫權、向宛洛、出秦川的隆中決策;嶽飛的行營田,連河朔、搗中原、以復故土的計劃;成吉思汗的避潼關、假宋道、下唐鄧、搗大梁的謀略,等等。其所錄內容,在緊要之處均有所評點。

  陣練制 41卷,分陣和練兩部分。陣,載西周至明代各種陣法,配以319幅陣圖,所收較《續武經總要》為多,以諸葛亮的八陣、李靖的六花陣、戚繼光的鴛鴦陣為詳。陣有說記,有辯證。“記”載“聖王賢將”所立之陣,予以廣揚;“辯”言唐宋偽托附會之陣,予以廓清。對古陣圖,“舉而合之”又“陳異同之說”,其中“有最卑淺而無當者,然廢之適足以惑世”,此亦“鮮所刪鏟,陳所掊擊,以廣學者之目”。練,詳記選士練卒之法,包括選士、編伍、懸令賞罰、教旗、教藝五方面內容,選自唐、宋、明有關兵書中的律令,尤以《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為重。如編伍,推戚氏編步、編騎、編車、編水之法;懸令賞罰,采自《行軍需知》、《練兵實紀》中的作戰、訓練條約。認為“士不選,則不可練”,“士不練,則不可以陣,不可以攻,不可以守,不可以營,不可以戰”,所以“練為最要”。

  軍資乘 55卷,分營、戰、攻、守、水、火、餉、馬八類,下設65項細目,內容十分廣泛,涉及到行軍設營、作戰佈陣、旌旗號令、審時料敵、攻守城池、配制火藥、造用火器、河海運輸、戰船軍馬、屯田開礦、糧餉供應、人馬醫護等事項,頗為詳備。如收錄的攻守器具、戰車艦、船、各種兵器就達600種。其中火器180多種,有陸戰用、有水戰用,有飛行器式,也有地雷式,品種之多,應用之廣,前所未見。

  占度載 93卷,分占和度兩部分。占,載日、月、星、雲、風、雨、雷、電、五行、雲物、太乙、奇門、六壬等占驗,其中雖有人們對天文氣象的某些粗淺認識,但多不經之談。度,載兵要地志,分方輿、鎮戍、海防、江防、四夷、航海六類,圖文並舉地敘述瞭地理形勢、關塞險要、海陸敵情、衛所部署、督撫監司、將領兵額、兵源財賦等等內容。指出,兵傢談地理或無方輿之概、戶口兵馬之數,或缺關塞險要,“非所以言武備也,故我志武備,經之以度”。

  《武備志》的編輯、刊行,對改變明末重文輕武,武將多不知兵法韜略,武備廢弛的狀況有現實意義。它設類詳備,收輯甚全,是一部類似軍事百科性的重要兵書。其中存錄很多十分珍貴的資料,如《鄭和航海圖》、雜傢陣圖陣法和某些兵器,為他書罕載。故該書在軍事史上占有較高地位,為後世所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