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市場生產價格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原理:

  所費資本轉化為成本價格的原理 資本主義生產的每一個商品價值都包括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剩餘價值,用公式表示即W=c+v+m。然而,對資本傢來說,在生產中耗費的資本價值僅包括其預付資本耗費的c+v兩部分,m是其無償佔有的部分,並不需要他耗費什麼東西。因此,c+v就構成商品的成本價格K。但成本價格並非生產商品的實際耗費。。“商品使資本傢耗費的東西和商品的生產本身所耗費的東西,無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0頁)。前者是用資本的耗費計量的,由c+v兩部分構成;後者是用勞動的耗費計量的,它形成的價值包括c+v+m三部分。所以,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費用小於商品生產的實際費用。這是“因為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工人自己在進入生產過程之後,就成為執行職能的並屬於資本傢的生產資本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就是說,資本傢是實際的商品生產者,所以,對資本傢來說,商品的成本價格必然表現為商品本身的實際費用”(同前,第25卷,第30頁)。當所耗資本轉化為成本價格以後,商品價值公式也就發生瞭變化,由W=c+v+m轉化為W=k+m。這種轉化抹殺瞭c和v在剩餘價值生產中的不同作用,從而掩蓋瞭商品價值的創造和資本價值增殖之間的內在關系。

  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的原理 隨著所費資本轉化為成本價格,剩餘價值也就轉化為利潤P。由於成本價格表現為預付資本的耗費,所以,剩餘價值m就不再表現為預付的可變資本v的增加額,而是表現為成本價格的增加額。而且,剩餘價值“不僅對用商品的成本價格來補償的所耗費的資本來說是一個價值增加額,而且對生產中所使用的全部資本來說也是一個價值增加額”(同前,第25卷,第42頁)。“剩餘價值,作為全部預付資本的這樣一種觀念上的產物,取得瞭利潤這個轉化形式”(同前,第25卷,第44頁)。隨著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商品的價值形式也進一步轉化,由W=k+m轉化為W=k+p,即商品價值=成本價格+利潤。

  各部門利潤平均化的原理 在各部門剩餘價值率平均化的條件下,由於各部門資本的有機構成不同,資本周轉條件不同,因而各部門會有極不相同的利潤率。然而,資本傢投資的唯一目的是得到利潤。對於資本傢來說,隻要是等量資本,不管投在哪個部門,不管這些部門資本有機構成和資金周轉條件有什麼樣的差別,等量資本就應當得到等量利潤。如果某一個部門的利潤率很高,資本就會從利潤低的部門抽出,流入利潤高的部門。於是,這個部門生產能力擴大,當產量超過社會需要以後,市場價格就要下降,從而使利潤率降低,於是又有資本從這個部門抽走,投向利潤高的部門。這種資本在不同部門之間的流出流入,最終導致各個部門利潤率相等,各部門極不相同的特殊利潤率轉化為平均利潤率。

  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的原理 隨著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生產價格=成本價格+平均利潤。對各部門來說,生產價格包含的成本價格因部門而異,具有特殊性,而利潤由平均利潤率確定,具有一般性。而構成價值的成本價格和剩餘價值都是特殊的,這是生產價格與價值的區別。但是,生產價格並不是對價值的否定,價值是生產價格的前提和基礎,生產價格是價值的轉化形式,它仍然由價值決定:生產價格的變動,最終受價值變動的制約;生產價格產生以後,各部門的成本價格總和等於生產要素價值總和,利潤總和等於剩餘價值總和,生產價格總額等於價值總額。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改變瞭價值規律作用的形式,商品的市場價格不再圍繞價值波動,而是圍繞生產價格波動。商品價值規律也主要表現為生產價格規律。

  農、礦產品不參與利潤平均化的原理 農業和采礦業直接以自然資源為勞動對象。資源的有限性和壟斷性決定瞭農、礦產業不參與利潤平均化過程,而是保留一個超過平均利潤的超額利潤。這個超額利潤形成瞭地租,平均利潤歸資本經營者占有,地租為土地所有者占有。所以農、礦產品價格並不以生產價格為基礎,而是以劣等條件生產的農、礦產品的價值為基礎。劣等條件的個別價值與劣等條件的個別生產價格的差額,轉化為絕對地租。個別生產價格與劣等條件的生產價格的差額轉化為級差地租。

  資本主義地租的原理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農業中存在著大土地所有者、農業資本傢和農業工人二個階級之間的關系。土地所有者一般把土地出租給農業資本傢,後者再雇傭農業工人進行耕作,並按照租地契約規定,將剝削農業雇傭工人得來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即表現為超額利潤的部分,作為地租交給土地所有者。這種地租體現著資本主義農業中三個階級之間的關系。資本主義地租有級差地租、絕對地租和壟斷地租(見地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