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漢桓寬根據漢昭帝時所召開的鹽鐵會議記錄“推衍”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書中記述瞭當時對漢武帝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的一場大辯論。桓寬,字次公,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漢宣帝時被推舉為郎,曾任廬江太守丞。

  鹽鐵會議和《鹽鐵論》 漢武帝時為瞭掌握全國經濟命脈,從經濟上加強封建中央集權,抗禦匈奴的軍事侵擾,打擊地方割據勢力,推行瞭以桑弘羊為主所制定的鹽鐵鐵官營、酒類專賣及均輸、平準、統一鑄幣等一系列重大財經政策。這些經濟措施,雖然適應瞭當時鞏固西漢王朝政權的需要,為西漢王朝奠立瞭堅實的財政經濟基礎,但是,卻也給農業生產、中小工商業和群眾生活帶來瞭某些不便與困難,特別是剝奪瞭地方諸侯和富商大賈的既得利益,因而必然引起他們的強烈不滿和反對,於是鹽鐵官營、酒類專賣等問題,就成瞭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的大事。

  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二月,朝廷從全國各地召集賢良文學60多人到京城長安,與以禦史大夫桑弘羊為首的政府官員共同討論民生疾苦問題,後人把這次會議稱為鹽鐵會議。會上,雙方對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均輸、平準、統一鑄幣等財經政策,以至屯田戍邊、對匈奴和戰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展開瞭激烈爭論。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規模較大的關於國傢大政方針的辯論會。會議結果,廢除瞭全國的酒類專賣和關內鐵官。事過30年,桓寬根據這次會議的官方記錄,加以“推衍”整理,增廣條目,把雙方互相責難的問題詳盡地記述出來,寫成《鹽鐵論》。全書分為10卷60篇,前41篇是寫會議上的正式辯論,自第42篇至59篇是寫會後的餘談,最後一篇“雜論”是作者寫的後序。篇各標目,前後聯成一氣,采用對話文體,以生動的語言真實反映當時的辯論情景,保存瞭不少西漢中葉的經濟史料和豐富的經濟思想資料。

《鹽鐵論》(明刻本)

  經濟思想上的對立 在鹽鐵會議上,賢良文學全面抨擊瞭漢武帝時制定的政治、經濟政策。在經濟方面要求“罷鹽鐵、酒榷、均輸”。他們以儒傢思想為武器,講道德,說仁義,反對“言利”,認為實行鹽鐵等官營政策是“與民爭利”,違背瞭古代聖賢“貴德而賤利,重義而輕財”的信條,敗壞瞭古代淳樸的社會風尚,引誘人民走“背義而趨利”的道路。他們提出瞭戰國以來法傢的重本抑末說,認為工商業“非治國之本務”,主張“進本退末,廣利農業”,指責官府經營工商業是“與商賈爭市利”。賢良文學還提出“外不障海澤以便民用,內不禁刀幣以通民施”的放任主張。他們的重本抑末說,實際上是要抑官營工商業,而為私人工商業爭奪利權。賢良、文學在辯論中所闡述的當時的儒傢經濟思想,經過《鹽鐵論》作者桓寬的“推衍”,更為全面系統,形成中國封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經濟思想。

  書中的禦史大夫即桑弘羊,站在封建中央政府的立場,強調法治,崇尚功利,堅持國傢幹涉經濟的政策,對鹽鐵官營、平準、均輸等重大政策措施采取堅決維護的態度,認為它“有益於國,無害於人”,既可以增加國傢財政收入,“以佐助邊費”,又有發展農業生產,“離朋黨,禁淫侈,絕並兼之路”的作用,因而決不可廢止。他在為鹽鐵官營等政策辯護時,全面地提出瞭他對工商業的看法。他接受瞭范蠡、白圭的重商思想和《管子》中有關國傢經營工商業的思想,認為工商業在人民經濟生活中是不可少的,人民生活所需的“養生送終之具”均“待商而通,待工而成”,所以,他主張“開本末之途,通有無之用”,“農商交易,以利本末”。但他認為工商業應該由政府控制,發展官營工商業。這樣既可以增加國傢財政收入,又可以“排富商大賈”,抑制他們的兼並掠奪,有利於“使民務本,不營於末”,有利於“建本抑末”。

  《鹽鐵論》的作者桓寬,服膺儒傢思想,在政治上站在反對桑弘羊的立場,但他把鹽鐵會議辯論雙方的思想、言論比較忠實地整理出來,因而使《鹽鐵論》這部著作,不僅保存瞭西漢中期較豐富的經濟史料,也把桑弘羊這一封建社會傑出理財傢的概略生平、思想和言論相當完整地保留瞭下來,成為研究中國經濟思想史、特別是西漢經濟思想史的一部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