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歐封建社會中期和晚期在城市中發展起來的、與農村莊園經濟並存而以手工業與商業為主要組成部分的經濟。

  中世紀城市興起的原因 羅馬帝國末期,城市與商業日趨衰落。日爾曼人遷入西歐建立各個王國後,形成大小封建領主割據的局面,原有的商業及城市更加衰落,失去經濟意義。西元5~10世紀的歐洲,幾乎隻有單一的農業經濟,以及一些農民的傢庭手工業及莊園或寺院的手工作坊。到瞭11世紀,,西歐封建化的過程完成,商業開始發展,城市開始復興。在11~15世紀中,原已衰落的一些城市復蘇和擴大瞭,並新建瞭許多城市,這時歐洲封建社會的經濟成為既擁有莊園農業,又有城市手工業和商業的二元經濟。

  西歐城市經濟興起的前提和物質基礎是封建制度確立後農業生產力的提高。農業不僅能供養生產者本身及剝削者,而且有足夠的剩餘產品來養活城市居民。同時,莊園及寺院中逐漸出現瞭專業手工工匠,手工業者和農民的勞動分工開始形成並得到擴大。此外,西歐早期封建社會內部經濟矛盾和階級矛盾的發展,也促成瞭城市的復興。由於封建莊園內資源種類及數量都有限,莊園主和寺院僧侶都要從市場上購買若幹生活必需品(如鹽、鐵、染料等)和奢侈品(如絲綢、香料等),同時也要出賣自己莊園中多餘的產品,為此封建統治階級不得不逐漸地允許並保護在自己的領地內建立起匯集商人與手工業者的城市。另一方面,農奴的繁衍使人口增多,其中一些人沒有足夠的份地養活傢小,很多農奴不堪壓迫和剝削而逃離莊園。這些逃亡農奴和繳納代役租的農奴手工業者大量流入城市謀生,成為中世紀城市最早的市民。與此同時,商人也逐漸匯集到城市。這樣在12世紀西歐就出現瞭星羅棋佈大小不等的城市,城市商業及手工業繁榮起來。

  城市的規模 城市興起的地點多種多樣:有古代城市的舊址,有水陸交通中心或河川渡口,有原來的商品集散地,有過去的軍事堡壘,有主教駐節地,也有的城市前身本是一個莊園的中心。到15世紀時,西歐究竟有多少個城市很難統計出確切數字,據估計,在當時的西歐,擁有25000人以上的大城市不過15~20個;人口在10000~25000人的較大城市也為數不多;人口在2000~10000人的中等城市數量較大;人口在2000人以下的小城鎮則數量最大。在1275~1325年間,擁有50000人以上的特大城市隻有意大利才有,如佛羅倫薩約90000人,威尼斯約90000人,米蘭約75000人。在其他地區,1340年佈呂赫有35000人;15世紀的佈魯塞爾有50000人;1374年安特衛普隻有18000人;1514年的阿姆斯特丹有10000~12000人;1328年巴黎大約有80000人;在德國,科隆是最大的城市,約有40000人;1377年的倫敦,大約有35000~45000人;1450年紐倫堡居民有20165人。

  城市的性質與特點 中世紀西歐的城市是商業與手工業的中心,市民多為商人及手工業者。但一般城市仍有農業。在小城市中農業的比重往往較大,在大中城市則相反。大城市所需的糧食絕大部分靠商人販運。城市經濟發展總的趨勢是農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而商業及制造業則不斷擴大。城市的經濟組織形式是手工業行會和商人行會。城市經濟的基礎是行會制度(見西歐行會制度)。

  中世紀西歐的城市經濟是在鬥爭中發展壯大的。最初階段的鬥爭是11~12世紀行會團結市民反對封建領主,用贖買或暴力方式爭取城市自治。鬥爭的結果是使建立在封建領地內由領主統治的城市轉變成為法律上獨立於領地的政治單位和經濟單位,少數城市甚至發展成為城市共和國(如威尼斯)。行使自治權力的城市隻需向國王繳納一定稅收並在名義上隸屬於國王,而實際上有自己獨立的行政機構和司法機構,有自衛的武裝,可以自行鑄造貨幣和規定度量衡,有向市民及來往商人征稅的權力等。市民則具有自由民的身份而不是農奴。獲得自治的城市政權最初掌握在城市的富裕市民即商人高利貸者、地產業主等手中,他們構成城市貴族。他們憑借自己優越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利用各種手段來剝削和壓榨一般市民。13~14世紀西歐許多國傢的城市中,行會手工業者為瞭保護自己的利益,又在行會組織的領導下展開瞭反抗城市貴族的鬥爭,這是城市鬥爭的第二階段。鬥爭的結果,在某些城市是將城市貴族徹底推翻而由行會上層分子掌權;更多的情況是迫使城市貴族和最有勢力的行會上層共同掌握城市的自治權。另外也有一些對外貿易特別發達的城市,如威尼斯、呂貝克、漢堡等,上層貴族根本未作讓步而仍保持無上權力。城市鬥爭的第三階段則主要表現為行會內部及對外的鬥爭,即城市手工業與農村手工業、寺院手工業的矛盾鬥爭,行會同商人特別是零售商的矛盾鬥爭,行會彼此之間的矛盾以及行會內部匠師與匠師、匠師與幫工學徒的矛盾鬥爭,這些矛盾引起瞭行會內部的分化,促成行會的解體。

  中世紀城市經濟的歷史作用 11~15世紀歐洲城市經濟的興起與繁榮,大大促進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城市興起過程中逐漸形成瞭若幹工業區域或工業中心,如佛蘭德的毛織業、威尼斯的造船業、佛羅倫薩的毛織和絲織業等等。城市的復興還使商業和商品生產大大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封建制生產關系是一個巨大的沖擊力量,是引導制造業從傢庭手工業、行會手工業向更高階段──工場手工業發展,並促使莊園農業經濟瓦解的巨大力量。城市經濟的發展,加速瞭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萌芽。

  

參考書目

 H.皮朗著,樂文譯:《中世紀歐洲經濟社會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H.Pirenn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Medieval Europe,Kegan Paul,Trench,Trubner & Co.,Ltd.,London,1936.)

 H.皮雷納著,陳國樑譯:《中世紀的城市(經濟和社會史評論)》,商務印書館,北京,1985。(H.Pirenne,Les villes du moyen age,essai d’histoireéconomique et sociale,Maurice Lamertin,Éditeur,Bruxelles,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