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研究目的,將統計調查所獲得的原始資料(初級資料)進行科學的分類和匯總,或對已經加工的綜合資料(次級資料)進行再加工,為統計分析準備系統化的、條理化的、能夠反映社會經濟現象總體數量特徵的綜合資料的工作過程。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統計工作階段,統計整理主要指對原始資料的整理。

  統計整理是從對社會經濟現象個體量的觀察到對總體量的認識的聯接點。它在統計工作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統計整理是否正確,直接影響統計對社會經濟現象總體體數量描述的準確性和分析的真實性。正確運用分組法,是組織好統計整理的前提。

  統計整理需要采取一定的組織形式。其形式基本上有兩種:①逐級整理。即按照一定的統計管理體制,自下而上地對調查資料逐級進行整理。②集中整理。即將全部調查資料集中到組織統計調查的最高一級機構一次進行整理。也可以將兩者結合,即一方面對一些最基本的統計指標實行集中匯總,另一方面又將全部原始資料實行逐級匯總。

  統計整理的技術主要有:①手工匯總。用算盤或小型計算器進行。②電子計算機匯總。包括編程序、編碼、數據錄入、邏輯檢查、制表打印等過程。

  統計整理結果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分配數列。它說明總體單位數在各組分配的情況。分配數列包括兩個因素:組的名稱和各組的單位數。分配在各組的總體單位數叫次數(頻數),各組次數與總次數之比叫比率(頻率)。分配數列可以按品質標志分組,也可以按數量標志分組。前者稱品質數列,後者稱變量數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