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達林在1952年2~9月間撰寫的一部重要經濟著作。書中闡述瞭社會主義經濟的許多重大理論問題。1951年11月蘇聯召開瞭評定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未定稿的經濟問題討論會。作為討論的總結,史達林撰寫瞭這一著作。

  社會主義制度下經濟規律的性質 在本書中,史達林論證瞭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經濟規律,認為它同其他社會經濟規律一樣,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經濟發展過程。人們們包括蘇維埃政權和它的領導人在內,都不能“消滅”、“制定”、“創造”或“改造”經濟規律。但是,人們並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們能發現這些規律,認識它們、依靠它們、利用它們,以利於社會。

  斯大林認為,在階級社會裡,利用經濟規律同階級利益緊密聯在一起,為瞭社會發展的利益而利用經濟規律的都是先進的階級,而衰朽的階級則加以反抗。因此,需要有能夠克服這種反抗的社會力量。在這個問題上,無產階級與其他階級不同的地方,在於無產階級的階級利益和社會上絕大多數人的利益是融合在一起的,所以它能始終一貫地認識和利用經濟規律為社會謀福利,推動社會發展,而不會在某個階段上停步不前,成為反抗利用經濟規律的衰朽的社會力量。

  斯大林強調,否定社會主義制度下經濟規律的客觀性質,實質上就是否認科學,也就是否認任何預見的可能性,否認領導經濟生活的可能性。

  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 K.馬克思和F.恩格斯認為,隨著私有制被公有制所代替,商品生產會消亡。列寧肯定瞭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中必須保留商品生產。斯大林在本書中,論證瞭在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建立起來以後,仍然需要保留商品生產。他認為,隻要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並存的局面不改變,“除瞭經過商品的聯系,除瞭通過買賣的交換以外,與城市的其他經濟聯系,都是集體農莊所不接受的”(《斯大林選集》下卷,第550頁)。他還指出,認為商品生產不論在什麼條件下都要引導到而且一定會引導到資本主義,是錯誤的。他論證瞭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不會引導到資本主義,相反地,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是作為社會主義國民經濟體系中必要的和極其有用的因素而存在著。但是,斯大林否認在全民所有制內部也存在商品生產的必要性,他隻承認消費資料是真正的商品,認為生產資料不是真正的商品,隻具有商品的外殼。

  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價值規律 斯大林論證瞭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價值規律仍然作為客觀規律在起作用。他指出,在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規律起作用的條件下,價值規律的作用不會產生生產無政府狀態和經濟危機,造成社會勞動的巨大浪費。相反地,它可以教育經濟工作人員合理地進行生產,精確地計算生產,尋求、發現和利用生產內部潛在的後備力量,不斷地改進生產方法,降低成本,實行經濟核算,遵守紀律,獲得盈利。但是,斯大林隻承認價值規律對社會主義流通有調節作用,而否認它對社會主義生產也有調節作用。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 斯大林認為,基本經濟規律是決定社會生產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過程的規律,基本經濟規律的內容是由生產目的和達到目的的手段構成。他說:“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主要特點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術基礎上使社會主義生產不斷增長和不斷完善的辦法,來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同前,下卷,第569頁)。

  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 斯大林論述瞭不能把社會主義國傢實行的年度計劃和五年計劃,即國民經濟計劃,跟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混為一談。他說:“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的規律,是作為資本主義制度下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的規律的對立物而產生的。它是當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的規律失去效力以後,在生產資料公有化的基礎上產生的”(同前,下卷,第544頁)。正是這個規律,使社會主義國傢的計劃機關有可能去正確地計劃社會生產。但是,不能把可能和現實混為一談。要使這種可能變為現實,就必須研究這個規律,學會熟練地運用它,制定出能正確地反映這個規律的國民經濟計劃。斯大林還認為,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規律隻有在依據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條件下,才能充分發揮出來。因此,國民經濟計劃化隻有在遵守下列兩個條件下,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①它正確地反映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的規律;②它在各方面正確地反映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

  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 在本書中,斯大林尖銳地批判瞭認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關系已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因素,已為生產力所吞沒,成為生產力的“合理組織”的錯誤觀點。他指出,社會主義生產同樣具有兩個方面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它們的辯證統一,否則社會主義生產就無法存在和發展。斯大林糾正瞭他過去所說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完全適合"生產力的觀點,論證瞭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仍然存在著矛盾。他說:“矛盾無疑是有的,而且將來也會有的,因為生產關系的發展落後於並且將來也會落後於生產力的發展”(同前,下卷,第590頁)。但是,他同時指出,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不具有對抗性質,領導機關能夠實行正確的政策,使矛盾不會變成對立。因此,斯大林認為向共產主義過渡,既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同時又要及時解決生產關系落後於生產力發展的方面和因素。

  斯大林的這一重要著作,盡管還有一些不足之處,但書中所闡述的關於社會主義經濟的一些重大理論問題,對於人們瞭解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