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術進步和有機構成提高的條件下,社會主義擴大再生產要求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速度快於消費資料生產增長速度的必然趨勢。

  基本原理 K.馬克思在《剩餘價值理論》中說:“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投在機器和原料上的資本部分在增加,花在工資上的資本部分在減少,這是不容爭辯的事實。”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中又說,在擴大再生產中,“隨著積累的進程,資本的不變部分和可變部分的比例會發生變化;;假定原來是1∶1,後來會變成2∶1、3∶1、4∶1、5∶1、7∶1等等,因而隨著資本的增長,資本總價值轉化為勞動力的部分不是1/2,而是遞減為1/3、1/4、1/5、1/6、1/8等等,轉化為生產資料的部分則遞增為2/3、3/4、4/5、5/6、7/8等等。”因為不變資本的實物形態是生產資料,可變資本的實物形態是消費資料,所以,有機構成的提高實質上已經表明瞭生產資料生產比消費資料生產增長更快的趨勢。但是,馬克思在《資本論》第2卷第3篇分析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時,為瞭在純粹形態上進行研究,他舍棄瞭技術進步的因素,假定有機構成是不變的,因而他所設計的再生產公式,兩大部類生產是平行發展的,沒有顯示出生產資料生產的更快增長。

  列寧把技術進步和有機構成的提高納入馬克思的再生產公式,闡明瞭生產資料增長更快的趨勢。列寧說:“技術愈發展,手工勞動就愈受排擠而為許多愈來愈復雜的機器所代替,就是說,機器和制造機器的必需品在國傢全部生產中所占的地位愈來愈大”(《列寧全集》第1卷,第88頁)。列寧明確地把生產資料生產劃分為制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和制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兩個亞部類,通過具體的運算,得出結論說:“增長最快的是制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其次是制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最慢的是消費資料生產”(同前,第1卷,第71頁)。列寧又說:“生產資料增長最快這個規律的全部意義和作用就在於:機器勞動的代替手工勞動(一般指機器工業時代的技術進步)要求加緊發展煤、鐵這種真正‘制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同前,第1卷,第88頁)。斯大林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將上述趨勢概括為“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要占優先地位”。

  生產資料生產增長更快趨勢的意義 生產資料生產比消費資料生產增長更快,是技術進步、有機構成提高條件下擴大再生產的共同規律。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生產目的是為瞭攫取剩餘價值,生產資料生產增長更快的趨勢表現為生產無限膨脹的趨勢同人民群眾消費水平相對低下的尖銳矛盾。其結果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加深,以及導致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在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為瞭更有成效地實現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這一目的,必須在技術進步的基礎上不斷地進行擴大再生產,生產資料生產比消費資料生產增長更快趨勢的作用,表現為在生產迅速發展基礎上,全體社會成員的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主義國傢自覺地運用生產資料生產比消費資料生產增長更快的趨勢,合理地安排兩大部類的比例關系(見社會主義制度下兩大部類的比例關系),使其協調發展,一般不會出現兩大部類之間的嚴重脫節現象。同時,能使生產資料生產的更快增長和消費資料生產的不斷增長相結合,使再生產的擴大符合人民消費水平提高的需要。

  生產資料增長更快的基礎 必須以消費資料生產相應的增長和個人消費的擴大為基礎,不能脫離消費資料的生產孤立發展。生產消費歸根結柢總是同個人消費相關聯的,生產資料生產歸根結柢總是同消費資料的生產相關聯的。這是因為:①第Ⅰ部類所生產的生產資料的一部分,即制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要通過同第Ⅱ部類的交換才能實現,如果沒有消費資料生產的相應發展,制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就沒有銷路,這部分產品就不能實現;制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歸根結柢也是為瞭生產消費資料,而不是為瞭生產資料自身。②第Ⅰ部類各部門生產的擴大,勞動者數量的增加,以及原有勞動者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相應地引起對消費品的追加的需求,有賴於第Ⅱ部類提供消費品。消費是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比例性的要素之一。沒有消費資料生產的相應發展,就會發生比例關系失調和破壞社會再生產正常進行,遲早要影響生產資料生產的發展。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更加需要自覺地註意消費資料的生產,在保持兩大部類比例關系協調的限度內,求得消費資料生產的盡可能快的發展。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個人消費的擴大和消費資料生產的增長,是生產資料生產更快增長的推動力。

  兩大部類增長速度的對比關系  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資料生產比消費資料生產增長更快,隻是一種總的發展趨勢,並不意味著在某些個別時期不會出現消費資料生產的增長速度快於生產資料生產增長的速度的狀況,更不是說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速度比消費資料生產的增長速度愈快愈好。社會主義國傢在某個具體時期的生產資料生產和消費資料生產增長速度的對比關系,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本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政治狀況,新技術的發明及其在各部門間應用和推廣的不平衡性,新的資源的開發,以及國際環境的變化等等,對兩大部類增長速度的對比關系都有重要影響。對於經濟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傢來說,在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立機器大工業以及繼之而來的機器生產普遍化的時期,由於在國民經濟的廣泛領域內發生著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的深刻轉變,特別是由於采礦、冶金和機械制造等重工業部門的迅速發展,對生產資料的要求不斷增長,因而在兩大部類的增長速度中更為鮮明地顯示出生產資料生產比消費資料生產增長更快的趨勢。隨著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這一歷史過程的基本完成,以使用當代世界先進技術和最新科學成果為特征的強大的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的建立,技術進步將不僅表現為生產單位產品所消耗的活勞動的減少,而且更多地表現為以高效率的機器或機器體系代替低效率的機器,新材料和新工藝的采用,以及更有效地使用固定資金和流動資金等等,以致生產單位產品所消耗的物化勞動量將趨於減少。在這種條件下,生產資料生產比消費資料生產增長速度的領先系數會趨於縮小,兩大部類的增長速度將會趨於接近。

  中國對兩大部類比例的安排 中國是一個經濟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傢,當前面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為瞭加快建設的步伐,必須實行技術進步條件下的社會主義擴大再生產,因此要重視發展重工業,使生產資料生產以更快的速度增長。同時,為瞭在生產增長的基礎上逐步地提高人民的消費水平,又必須充分地重視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保證消費資料生產有相應的增長速度。根據中國經濟建設的經驗,在安排國民經濟計劃時,要以農、輕、重為序,或者說,要從人民的消費需要出發,首先安排好消費資料的生產,然後按照發展消費資料的需要和可能,安排生產資料的生產。由此確定的兩大部類比例關系和由此實現的生產資料生產的更快增長,是符合社會主義擴大再生產的客觀規律的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