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主義社會,擺脫瞭剝削的勞動者互助合作為自己和為社會所進行的勞動。

  勞動的社會性質是直接受生產資料所有制的不同形式決定的。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結合的方式不同,勞動的社會性質也就因之而異。在社會主義社會,建立瞭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直接結合起來,人與人的關係發生瞭根本變化,勞動的性質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勞動第一次成為光榮的豪邁的事業。

  社會主義勞動是一種普遍性的勞動。在社社會主義社會,勞動者平等地占有生產資料,並同生產資料直接相結合,決定瞭每個有勞動能力的人不僅有可能,而且必須參加社會勞動。一方面,人們的生活消費品直接取決於自己付出的勞動;另一方面,勞動也是每個有勞動能力的公民應盡的義務。每個勞動者都有勞動的權利和勞動的義務,不勞動者不得食是社會主義的原則。

  社會主義勞動與共產主義勞動相比,具有質的不同。到瞭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產品極大豐富,笨重的體力勞動已經消失,勞動將不再是一種沉重的負擔,而是人們生活和健康發展的第一需要。而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還不夠充分,社會產品也不夠豐富,特別是舊式分工和笨重的體力勞動仍然存在,勞動對大多數人來說,在很大程度上還隻能是為瞭謀取生活資料而不得不承受的一種負擔,即個人謀生的手段。因此,它既是一種自覺的勞動,又受到來自物質生活條件的強制。它與個人消費品的分配有直接聯系,是生產的計量單位和消費品分配的尺度。

  社會主義社會的實踐表明,社會主義勞動既不同於舊社會表現為私人勞動,又不同於共產主義社會表現為完全的充分的直接社會勞動。這是因為:①目前的社會主義國傢都沒有發展到單一的社會公有制的水平,一般都還存在生產資料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兩種公有制形式,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相結合的范圍具有很大差別。②全民所有的各個國營企業,還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企業自身的物質利益,在這個范圍內的直接社會勞動雖然已開始形成,但往往又不能不保留一種局部社會勞動的形式。這就決定瞭社會主義社會,盡管勞動已經開始具有瞭通過國傢計劃表現出來的直接社會勞動的形式,然而它又不可能表現為完全直接的社會勞動,還需要通過商品、貨幣迂回曲折地表現勞動的社會性質。隻有到瞭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力有瞭極大的發展,舊式社會分工已經消除,人類的勞動才可能從一開始就表現為充分的完全的直接社會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