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經濟學傢。20世紀20年代“左”傾經濟思想的主要代表。1905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在俄共(佈)第六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在第九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會後當選為三名中央書記之一。他在1920~1921年關於工會作用問題的爭論中,是托洛茨基綱領的支持者。1923年起成為托洛茨基反對派的首領之一和主要理論傢。1927年被開除出黨,1929年恢復黨籍,後再次被開除出黨,1937年被處決。

  著作 主要有:《共產主義ABC》(與佈哈林合著,1919)、《無產階級專政時代的紙幣》(1921)、《從新經濟政策到社會主義》(1922)、《論新經濟政策下的經濟危機》(1924)、《新經濟學》(1926)等等。普列奧佈拉任斯基一貫主張采取“左”的政策,他的著作都是為“左”的政策進行論證的。

  經濟思想 1918年2月,普列奧佈拉任斯基反對列寧把工作重點轉到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生產力上來的方針,認為這是放棄階級鬥爭,是右傾的表現,提出當時的主要任務應是進一步破壞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把大中小工廠統統收歸國有,主張對專傢和知識分子實施義務勞動,在農村中則組織對富裕農民的進攻,發展公共的大農業。在戰時共產主義時期,他歡呼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實物化,主張通過大量發行紙幣的途徑來消滅貨幣,認為這是通向共產主義道路上完全、迅速地取消貨幣的第一步。在新經濟政策時期,他反對用糧食稅代替餘糧征集制,認為這會瓦解大工業,主張通過剝奪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剩餘產品來維持和發展大工業,反對大工業與農民和手工業者進行等價交換。他把新經濟政策時期經濟困難的原因歸結為“經濟中的無計劃性”,認為出路在於加強經濟中的計劃原則,主張依靠征收直接稅的辦法來強制取得農產品。他提出新經濟政策後蘇聯應實行一種非常特殊的制度,即“某些社會主義關系和在極大程度上是商品資本主義關系的異常復雜的結合”,認為這不是國傢資本主義(他認為國傢資本主義就是資本主義),而是商品社會主義制度。

  普列奧佈拉任斯基的經濟觀點集中的代表作是《新經濟學》。在該書中,他提出瞭“社會主義原始積累”理論,認為社會主義國傢越是落後,就越是需要把小資產階級(包括農民)的剩餘產品、甚至一部分必要產品收歸公有,作為發展經濟的原始積累。他認為這是一條規律,國傢應適應這一規律,在不等價交換基礎上,靠剝奪農民以積累建設資金。他提出,對國營經濟來說,商品經濟是“異類”,是外部強加給它的。在國營部門中,商品貨幣關系和價值規律正在消亡。他主張在國營工業內部建立行政命令的、排斥市場機制作用的計劃管理體制。他認為,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整個過渡時期,就是貫穿瞭反映社會主義計劃性的原始積累規律同反映市場自發性的價值規律之間的鬥爭。原始積累規律的作用逐漸擴大,價值規律就逐漸消亡。過渡時期的結束和社會主義的勝利,就是意味著原始積累規律徹底戰勝價值規律。

  在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問題上,他主張建立戰時共產主義時期的農業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