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馬克思

  偉大的革命傢、科學傢、科學共產主義的奠基人。1818年5月5日出生於德國普魯士萊茵省特裡爾城一位律師的傢庭,1883年3月14日逝世於英國倫敦。他與F.恩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反映瞭無產階級和被剝削被壓壓迫群眾的根本利益,是無產階級和被剝削被壓迫群眾推翻資本主義、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而鬥爭的思想武器。

馬克思經濟學說的萌芽階段(1843~1848)

  研究經濟問題的最初動因 在馬克思的青年時代,德國封建制度還占相當優勢,但正孕育著一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馬克思是作為一位熱情的革命民主主義者,開始踏上政治鬥爭道路的。他在1835年進入波恩大學,翌年又轉入柏林大學法律系。他當時致力於研究G.W.F.黑格爾(1770~1831)的哲學,並參加瞭青年黑格爾派的活動。這派人想從黑格爾的哲學中作出無神論和革命的結論。1842~1843年馬克思在科隆主編《萊茵報》時,由於研究林木盜竊法、摩澤爾河地區農民貧困處境等問題,“第一次遇到要對所謂物質利益發表意見的難事”,這是促使他“去研究經濟問題的最初動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81~82頁)。

  馬克思由於對物質利益問題的接觸,感覺到瞭經濟關系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意義。他十分同情勞動群眾極端困苦的物質狀況,並決心為改變他們的這種狀況而奮鬥。但他在當時還接受黑格爾關於國傢和法是人類理性表現的唯心主義學說,把國傢和法看成是社會生活的基礎。因此,在馬克思的面前產生瞭一個疑難問題:依靠國傢的作用能否改變當時的整個社會關系,使勞動群眾擺脫困苦的物質生活狀況。這涉及到國傢和法同社會物質生活之間究竟是一個什麼關系,是前者決定後者、還是後者決定前者的問題。

  為瞭解決這個疑難問題,馬克思退出《萊茵報》編輯部不久,在1843年5~10月進行瞭批判分析黑格爾法哲學的工作,寫作瞭《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手稿(原文於1927年第一次發表)。馬克思在後來談到他所得出的結論時說:“法的關系正象國傢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系”(同前,第2卷,第82頁)。至於對物質生活關系的解剖,則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因此,馬克思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使他發現瞭唯物史觀的一個基本原理,並使他認識到政治經濟學這門科學的意義,推動他去研究政治經濟學。

  《巴黎筆記》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是在1843年10月遷居巴黎後開始的。當時法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建立起來,工人運動的發展水平也超過歐洲其他國傢。這次遷居對馬克思的思想發展有重大影響,他不久就完成瞭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的轉變。他發表在1844年2月出版的《德法年鑒》上的論文,第一次揭示瞭無產階級作為社會主義社會創造者的革命作用。

《德法年鑒》封面

  馬克思在發現無產階級的革命作用後,就更加迫切地感到需要研究政治經濟學。因為無產階級謀求自身和全人類解放的條件隻有從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中去尋找,而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的解剖則需要求助於政治經濟學。馬克思在1843年10月末至1845年1月末系統地閱讀瞭許多著名英法經濟學傢的著作,並寫作瞭被稱為《巴黎筆記》的摘要和札記。馬克思在筆記中用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觀點批判瞭維護私有制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並揭露瞭私有制使無產階級陷於被奴役和貧困的境地。《巴黎筆記》還闡明瞭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所固有的階級局限性。

  馬克思寫作《巴黎筆記》的目的是打算在這個基礎上撰寫一部批判當時的社會制度和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著作,並把這部著作命名為《政治和國民經濟學批判》。寫於1844年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可能是為撰寫這部著作而作的準備。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通過對工資、利潤和地租這三種收入形式的分析,揭露瞭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結構的對抗性質。他利用哲學中“異化”這個術語,提出瞭“異化勞動”的概念。馬克思運用異化勞動概念來表達雇傭工人在私有制條件下的地位和狀況,指出私有制使勞動產品、甚至勞動本身成為奴役工人的異己力量,從而造成雇傭勞動和資本的對立。他把工人階級看成是消滅私有制和存在於異化中的一切奴役形式的社會力量,並指出經濟領域中的革命變革是社會其他一切領域革命改造的基礎。

  《神聖傢族》和《德意志意識形態》 馬克思和恩格斯1844年8月在巴黎會見後就開始瞭親密的合作,1845年2月出版瞭他們合作的第一部著作《神聖傢族,或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駁佈魯諾·鮑威爾及其夥伴》。這部著作批判瞭以青年黑格爾派B.鮑威爾(1809~1882)等人為代表的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制定瞭辯證唯物主義,並發展瞭無產階級革命作用的學說,論述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馬克思在《神聖傢族》中已接近於生產的社會關系的思想,也接近於勞動決定價值的理論。

  1845年2月初馬克思遷居到佈魯塞爾,並在那裡繼續研究政治經濟學。他在佈魯塞爾時期又寫作瞭大量閱讀政治經濟學的摘要和札記,被稱為《佈魯塞爾筆記》,繼續為寫作《政治和國民經濟學批判》一書作準備。但他認為在出版這部著作之前“先發表一部反對德國哲學和那一時期產生的德國社會主義的論戰性著作,是很重要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73頁)。於是,他在1845年9月到1846年夏初又與恩格斯合作撰寫瞭《德意志意識形態。對費爾巴哈、B.鮑威爾和施蒂納所代表的現代德國哲學以及各式各樣先知所代表的德國社會主義的批判》一書。這部著作批判瞭黑格爾以後包括費爾巴哈哲學在內的德國哲學,全面地和系統地制定瞭唯物史觀。唯物史觀的創立,使馬克思能夠把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理解為一個合乎規律的自然歷史過程,並用關於社會發展規律的思想來研究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在發現瞭唯物史觀以後,就開始轉向對政治經濟學進行深入的、詳盡的研究。

  《哲學的貧困》 馬克思的第一批成熟著作之一,是他在1847年7月出版的《哲學的貧困》一書。馬克思在書中論述瞭唯物史觀的基本原則和政治經濟學的一系列原理,第一次提出瞭“經濟范疇隻不過是生產方面社會關系的理論表現,即其抽象”(同前,第4卷,第143頁)。由於社會的生產關系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生著變化,所以經濟范疇也不是永恒的。這樣,馬克思就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制定瞭科學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方法(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

  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一書中肯定瞭D.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認為“李嘉圖的價值論是對現代經濟生活的科學解釋”(同前,第4卷,第93頁)。馬克思在當時雖然還象李嘉圖一樣隻考察價值的量,而沒有考察價值的質,但在事實上已揭示出價值是一個歷史范疇、是以個人交換為基礎的社會裡人與人之間生產關系的表現。因此,馬克思對勞動決定價值問題的看法已與李嘉圖不同。由於馬克思接受瞭勞動價值論,所以就認為利潤和地租是工人所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他在當時還沒有看出工人出賣的商品是勞動力而不是勞動。但指出瞭整個資本主義社會是建立在勞動商品的基礎上,而資本傢購買勞動商品則是為瞭取得價值。這樣,馬克思在事實上揭露瞭資本與勞動之間關系的剝削性質。

  《雇傭勞動與資本》 馬克思在40年代的另一本重要政治經濟學著作,是1847年12月作為演說發表的《雇傭勞動與資本》。馬克思在這本著作中第一次明確地把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作為自己的考察對象,並第一次把這種考察與勞動價值論聯系在一起,詳盡地論述瞭由物化勞動構成的商品價值隻有通過競爭,即隻有通過由供求關系所引起的價格和價值的偏離才能實現。他事實上已指出價值規律隻能作為“平均數規律來為自己開辟道路”(同前,第23卷,第120頁)。

  馬克思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一書中,著重論述瞭資本對雇傭勞動的剝削本質。他揭示瞭資本不是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物質,而是體現瞭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的關系。他在當時雖然還把工人出賣的商品理解為勞動,但區別瞭勞動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指出工人的勞動是一種“創造力量”,“這種力量不僅能補償工人所消費的東西,並且還使積累起來的勞動具有比以前更大的價值”(同前,第6卷,第489頁)。在這本書中,實際上已包含關於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的論述。馬克思不僅分析瞭在技術水平不變、也分析瞭在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情況下生產資本的積累對工人階級狀況的影響,證明瞭資本主義制度必然造成工人階級的貧困處境。

  《共產黨宣言》 1847年末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寫瞭《共產黨宣言》一書。這是共產主義運動綱領性的文獻,對馬克思主義各個組成部分都作瞭重要的發揮。《宣言》論述瞭資本主義的歷史作用。指出它促進瞭生產率的空前增長,但也造成瞭社會矛盾的巨大發展,生產資料日益集中,財產積聚在少數人的手裡,而廣大工人群眾的狀況則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變壞。經濟危機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矛盾的直接表現,危機表明瞭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顯得過於狹窄,不足以容納人類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

  《宣言》揭示瞭資本主義既為社會主義創造瞭物質前提,也為自身生產出瞭掘墓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宣言》在事實上已經論述瞭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而這種論述則是後來《資本論》的“最終目的”(同前,第23卷,第11頁)。但是,這種論述在《宣言》中還隻是以唯物史觀的一般原理為依據,隻有到19世紀50~60年代馬克思才把這種論述建立在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進行深刻的、全面的、詳盡的分析基礎上。

馬克思經濟學說的形成階段(1850~1859)

  《倫敦筆記》 馬克思1849年8月遷居倫敦後,從1850年初開始繼續進行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工作。從1850年9月至1853年8月寫作瞭24本筆記,這些筆記被稱為《倫敦筆記》。

  馬克思在那個時期所研究的問題范圍十分廣泛,而研究工作所具有的理論水平也大大超過19世紀40年代。當時他對李嘉圖的以貨幣數量論為基礎的流通理論有瞭新的認識,指出這個理論是與現實相矛盾的。事實上,不是流通中的貨幣數量決定商品價格,相反地是流通中的貨幣數量本身取決於用貨幣作為媒介來進行交換的商品價格總額。馬克思還批判瞭李嘉圖的地租理論,用歷史事實批駁瞭李嘉圖把地租的增長看成是由農產品價格上漲引起的錯誤觀點。並指出李嘉圖把級差地租的產生與所謂土地收益遞減“規律”聯系在一起也是錯誤的。但是,馬克思在當時既還沒有闡明貨幣的本質與商品價值取決於勞動時間這一規定之間的聯系,也還沒有制定自己的地租理論。他在當時主要還隻是用歷史和現實的實踐經驗來檢驗他之前的經濟學傢的理論。

倫敦不列顛物館圖書館馬克思經常使用的座位

  在《倫敦筆記》中馬克思第一次發現瞭李嘉圖體系中的一個矛盾,即李嘉圖無法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去說明利潤如何從資本與勞動的交換中產生出來。馬克思試圖解決這個矛盾,但是,由於他在當時還沒有把工人出賣給資本傢的商品理解為勞動力,所以他隻是證明以“餘額”形式存在的利潤不是來自於流通領域,而是來自於生產領域。事實上,《倫敦筆記》隻反映著馬克思整個工作的研究階段,即“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同前,第23卷,第23頁)。至於現實的運動如何才能適當地敘述出來,則是屬於整個工作的下一個階段的任務。

  《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草稿)》 1854~1856年馬克思為貧困所迫停止研究工作達兩年之久。到1857年他才開始進入研究工作新的階段,即對收集的材料進行系統的整理和概括。從這一年10月到翌年5月他撰寫瞭一個草稿,定名為《政治經濟學批判》,現被稱為《資本論》的第一稿。

  馬克思大約在1857年8月下旬曾為自己的著作寫瞭一個《導言》(未完成)。他在《導言》中根據唯物史觀而把物質生產提到首位,確定瞭政治經濟學是研究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上的生產;論證瞭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是構成一個整體的各個環節及它們相互間的內在聯系;並第一次詳盡地闡述瞭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說明瞭歷史考察和邏輯分析之間的相互關系。馬克思在《導言》中還根據他的方法,擬定瞭他的政治經濟學著作的寫作計劃。(見《〈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

  《政治經濟學批判》草稿的寫作基本上是按照《導言》中的計劃進行的。草稿分為三章,但馬克思是從第二章《貨幣章》開始寫作的,接著是第三章《資本章》,最後才寫作瞭篇幅很短的第一章《價值》。草稿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馬克思在草稿中形成瞭自己的經濟學說,包括勞動價值論、貨幣理論和剩餘價值理論。

  馬克思在草稿中闡述瞭他的價值理論和貨幣理論的一系列重要見解:①商品是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統一,商品的使用價值反映人與物的關系,而商品作為交換價值則是人與人之間社會生產關系的表現;②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性;③通過對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矛盾的分析,指出瞭形成價值的勞動所特有的社會性質,這樣就不僅分析瞭價值的量,也分析瞭價值的質;④由於商品的內在矛盾,必然導致貨幣的產生;⑤論述瞭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的本質與商品價值取決於勞動時間這一規定之間的聯系,從而徹底否定瞭李嘉圖的貨幣數量論;⑥揭示瞭貨幣的基本職能,即作為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和財富的物質代表。

  馬克思在草稿中奠定瞭他的經濟學說的基石,即剩餘價值理論,深刻地分析瞭資本主義剝削的隱蔽機制。在分析中,“資本一般”概念起著重要作用。馬克思把“資本一般”解釋為“每一種資本作為資本所共有的規定,或者說是使任何一定量的價值成為資本的那種規定”(同前,第46卷上冊,第444頁)。因此,對“資本一般”的考察著重於分析資本的價值增殖過程,即資本的直接生產過程。草稿雖然也考察瞭資本的流通過程,但隻在與資本的價值增殖過程有聯系的限度內考察。

  馬克思在論述“資本一般”時,闡明瞭一系列關於剩餘價值本質的重要問題。他第一次揭示出工人出賣給資本傢的商品是勞動力,解決瞭李嘉圖的理論所不能解決的一個困難,即資本與勞動的交換如何同價值規律相符合;區分瞭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指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不變資本的增長快於可變資本;提出瞭剩餘價值率的概念;考察瞭剩餘價值率和剩餘價值量之間的關系;分析瞭剩餘價值的兩種形式,即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以及兩者之間的聯系和相互關系。

  草稿把剩餘價值的純粹形式和它的特殊形式區別開來,批判瞭資產階級經濟學傢把兩者混為一談。草稿指出瞭利潤率有下降趨勢,並提出瞭關於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的一些基本要素。草稿在考察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區分時,論述瞭由於機器大工業的發展而使科學日益成為直接生產力,腦力勞動在物質生產過程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馬克思在草稿中還考察瞭資本主義以前的社會形態,闡明瞭資本主義的產生過程是以前的所有制形式解體的歷史過程。隻有當封建土地所有制轉化為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時,大量的雇傭勞動者才可能產生出來。草稿還分析瞭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共同生產的一些特點,指出在未來社會裡個人勞動直接就是社會勞動,每個生產者的勞動按照計劃分配到社會生產各個部門。馬克思把人的全面發展看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遠大目標,而人的全面發展則取決於生存時間的縮減和自由時間的擴大。因此,一切節約歸根結柢是時間的節約。

  《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的出版 馬克思在即將完成他的草稿時,預計要一下子出版自己的全部著作是不可能的。因此,他擬定瞭分六個分冊出版的計劃。這六個分冊是:資本;土地所有制;雇傭勞動;國傢;對外貿易;世界市場。馬克思認為,前三個分冊是全部著作的主要部分,因為它們是考察資本主義社會分成三大階級即資本傢階級、土地所有者階級和工人階級的經濟生活條件。

  在決定寫作一系列分冊後,馬克思打算把第一分冊第一篇分為三章,即商品、貨幣或簡單流通、資本一般。馬克思認為真正的戰鬥是從第三章開始的,但從政治上考慮一開始就出版這一章是不合適的。因此,當《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在1859年6月出版時,除《序言》外,隻包括《商品》和《貨幣或簡單流通》這兩章。馬克思在《序言》中對唯物史觀作出瞭一個概括的、經典性的表述。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馬克思第一次詳盡地和系統地闡述瞭自己的關於商品和貨幣的理論。

  馬克思一直重視在對經濟學范疇進行批判的同時,也對資產階級經濟學體系進行批判。因此,在第一分冊各章後面附有理論史的論述,包括《關於商品分析的歷史》、《關於貨幣計量單位的學說》和《關於流通手段和貨幣的學說》。後來馬克思把第一分冊的內容加以概括,編入《資本論》第一卷論述商品和貨幣的篇章中。因此,馬克思把第一分冊稱為《資本論》的“初篇”(見《政治經濟學批判》)。

馬克思經濟學說的完成階段(1861~1867)

  《經濟學手稿(1861~1863)》 《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出版後,馬克思打算出版第二分冊,即第三章《資本一般》。1861年夏季他擬定瞭一個第三章的寫作提綱草稿,並從1861年8月到1863年7月又寫作瞭一個篇幅浩大的手稿,共有23本、約200個印張,現被稱為《資本論》的第二稿。

  ①手稿第1~5本、第19本和20本的一部分論述瞭資本的生產過程,分為四章:《貨幣轉化為資本》、《絕對剩餘價值》、《相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和絕對剩餘價值》。這一部分手稿的論述不僅在內容上,而且在結構上也與後來的《資本論》第一卷基本上相一致。

  ②手稿第6~15本、第18本和第20~23本的一部分,構成後來的《資本論》第四卷,即《剩餘價值理論》。馬克思在這一部分手稿中,詳細地批判分析瞭17世紀中葉以來的經濟學說。他著重考察瞭W.配第及其直接繼承人J.洛克(1632~1704)等,以及重農學派、A.斯密、李嘉圖等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傢在對剩餘價值問題研究上的成就和局限性,闡明瞭在他們那裡“政治經濟學規律最先以怎樣的歷史路標的形式被揭示出來並得到進一步發展”(同前,第26卷Ⅰ,第367頁)。馬克思還考察瞭李嘉圖以後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庸俗化過程和李嘉圖派空想社會主義者的理論,認為庸俗政治經濟學的產生是與資本主義固有矛盾的發展,以及空想社會主義者利用李嘉圖學說反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有密切聯系。馬克思在最後還考察瞭古典政治經濟學在其沒落時期的代表G.拉姆賽(1800~1871)、A.-E.舍爾比利埃(1797~1869)和R.瓊斯(1790~1855),認為他們在某些問題上發展瞭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但由於他們的階級局限性而沒有使這些觀點獲得進一步的闡述。

  馬克思原來打算把《剩餘價值理論》作為《資本的生產過程》這一篇末尾的理論史附論。但是,馬克思在寫作《剩餘價值理論》過程中遠遠超出瞭自己原先的設想,因為以前的經濟學傢都把剩餘價值的純粹形式和它的特殊形式即利潤、利息和地租混為一談。因此,馬克思所研究批判的理論材料本身就要求擴大范圍,即不僅需要分析批判資產階級經濟學傢的剩餘價值理論,還需要研究他們的利潤、地租等觀點,並針對這些觀點的錯誤而從正面闡述馬克思自己的理論。因此,馬克思在《剩餘價值理論》手稿中論述瞭1857~1858年草稿中所沒有論述過的許多重要理論問題。他除瞭在研究斯密關於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理論過程中制定瞭自己的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理論以外,還在批判斯密教條(見A.斯密)和考察魁奈經濟表(見F.魁奈)的基礎上,形成瞭自己的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在分析李嘉圖價值論的矛盾時,制定瞭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解決瞭李嘉圖體系中另一個困難,即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如何與價值規律相符合;在區別價值和生產價格的基礎上,闡明瞭絕對地租的存在並不象李嘉圖所設想那樣是與價值規律相矛盾,並論證瞭級差地租的產生與農產品價格上漲、農業勞動生產率遞減沒有必然聯系,從而全面地創立瞭自己的地租理論。馬克思對上述一些問題的研究超越出瞭原來第三章《資本一般》所要考察的范圍。因此,馬克思在1862年底即將完成《剩餘價值理論》主要部分的寫作時決定改變自己整個著作的計劃,即“將以《資本論》為標題單獨出版,而《政治經濟學批判》這個名稱隻作為副標題”(同前,第30卷,第636頁。)因此,原先第三章《資本一般》所包含的三部分即資本的生產過程,資本的流通過程以及資本和利潤,就成為後來《資本論》理論部分一至三卷(開始稱為冊)的基礎,而《剩餘價值理論》則作為《資本論》的理論史部分,即第四卷。

  ③手稿第16、17、20本一部分和第23本一部分,以專題形式闡述瞭後來的《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的一些內容。馬克思在這些手稿中論述再生產時,事實上已確定瞭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並指出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快於消費資料生產的增長。馬克思在考察平均利潤時,揭示瞭資本有機構成高低和資本周轉速度如何影響平均利潤率。馬克思還分析瞭商業資本,認為商業資本不創造剩餘價值,但參與利潤的均衡化過程,從產業資本那裡分配到一部分利潤。

  1863~1867年的經濟研究工作 馬克思在完成1861~1863年手稿後,從1863年8月到1865年底又寫作瞭一個新的手稿,現在一般稱為《資本論》的第三稿,認為這個手稿包含《資本論》三冊(後稱卷)的內容。

  第一冊《資本的生產過程》,分為六章:①貨幣轉化為資本;②絕對剩餘價值生產;③相對剩餘價值生產;④關於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進一步研究;⑤資本的積累過程;⑥直接生產過程的結果。後來保留下來的據說隻有第六章,論述瞭作為資本產物的商品,資本主義生產是剩餘價值的生產,以及資本主義生產是特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生產和再生產等問題。

  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分為三章:①資本流通;②資本周轉;③流通和再生產。它是《資本論》第二卷的第一稿。馬克思在這一冊草稿中第一次系統地闡述瞭關於資本循環和資本周轉的理論,詳細地分析瞭社會總產品在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情況下的實現條件。

  第三冊《資本總過程的各種形式》,它是馬克思留下來的《資本論》第三卷的唯一草稿。馬克思在這個草稿中詳細地考察瞭資本的各種具體形式,包括工業資本、商業資本、生息資本和農業資本,並分析瞭剩餘價值的各種特殊形式。馬克思揭示瞭資本主義社會各種收入形式都來源於物質生產領域中工人的勞動,批判瞭庸俗政治經濟學中的“三位一體”公式。

  《資本論》第一卷草稿經馬克思加工和潤色,於1867年9月在德國漢堡出版。《資本論》第一卷的問世,在政治經濟學史上開辟瞭一個嶄新的時代,即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產生的時代。

  這時,馬克思已制定出他的整個經濟學說體系。當時雖然還沒有出版《資本論》的其餘各卷,但馬克思已經創作瞭其餘各卷較完整的手稿。馬克思在已出版的《資本論》第一卷和其餘各卷的手稿中,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作出瞭最深刻、最全面、最詳細的考察。

  馬克思經濟學說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在考察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時,是從分析商品這個最簡單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經濟細胞”開始的。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產品的商品形式不是一種個別的和偶然的現象,而是一般的和普遍的現象。馬克思證明瞭在商品中已包含資本主義一切矛盾的萌芽。他在研究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之間的矛盾時,發現瞭商品中包含的勞動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創造商品使用價值的具體勞動,另一方面是創造商品價值的抽象勞動。勞動二重性的發現使馬克思得以進一步科學地解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一切現象。他指出:價值不是物,而是被物的外殼所掩蓋的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從而揭露瞭商品拜物教的秘密。他分析瞭價值形式,研究瞭價值形式從交換的最初萌芽到商品交換的發展形式,從而揭示瞭貨幣的真正本質。

  馬克思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創立瞭剩餘價值理論。他論證瞭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不是商品,勞動力才是商品。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決定性前提。他考察瞭勞動力這種特殊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揭露瞭資本主義剝削的本質,闡明瞭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階級對立和階級鬥爭最深刻的基礎。

  馬克思還闡明瞭資本主義剝削怎樣被偽裝和掩蔽起來。他研究瞭工資的本質,指出工資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但勞動力價值或價格采取工資形式就模糊瞭資本傢對工人剩餘勞動的無償占有,好象工人已取得全部勞動的報酬。

  馬克思考察瞭資本的積累過程,指出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隨著資本的積聚和集中,必然使資本主義所固有的矛盾加深和激化,而這些矛盾的基礎則是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馬克思在考察資本積累對工人階級狀況的影響時,發現瞭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他指出,這個規律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鴻溝加深,使兩個階級之間階級鬥爭尖銳化。

  馬克思把資本理解為一種階級關系,也理解為一種運動。因此,他考察瞭資本的循環和周轉,並分析瞭社會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過程。他把社會總產品按價值分為三部分,即 c+v+m,按實物形式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品。研究瞭資本主義社會裡社會總產品在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情況下的實現條件。他指出,資本主義條件下兩個部類之間的比例關系必然不斷地被各種矛盾所破壞,周期性經濟危機成為不可避免的現象。

  馬克思對剩餘價值的各種形式作出瞭科學的分析。他考察瞭剩餘價值怎樣轉化為利潤形式,然後又怎樣具有利息和地租形式。馬克思在他的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中,解釋瞭資本主義制度下價值如何轉化為與之相偏離的生產價格,揭示瞭資本傢階級在剝削工人方面利益一致的客觀基礎。馬克思還制定瞭級差地租理論,並科學地論證瞭絕對地租的存在,從而闡明土地所有者階級和資本傢階級共同剝削工人的實質和形式。

  馬克思經濟學說的主要內容是論述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但是,馬克思在事實上也是廣義政治經濟學的奠基人。他還在19世紀50年代就希望把對資本主義以前社會經濟形態的研究作為一項獨立的工作,因此在多部手稿和《資本論》中曾經分析瞭資本主義以前各個社會經濟形態的基本性質和特點。他指出,奴隸制和封建制生產關系雖然像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一樣建立在勞動者與其勞動條件相分離的基礎上,但這些生產關系是以人身依附,即以直接的統治和服從作為特征的。因此,它們不像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那樣被假象所掩蓋。馬克思對資本主義以後的社會經濟形態的生產、分配和交換等問題,也作出過許多科學預見。他對未來社會生產者的勞動的直接社會性質、對社會生產有計劃的發展、對科學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對剩餘勞動的利用、對積累、對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原則等問題,也都有深刻的分析。

對經濟理論的進一步研究(1868~1883)

  為完成《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繼續進行研究工作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集中主要精力探索《資本論》第二卷中的問題。他在1870~1881年間先後又撰寫瞭第二卷《資本的流通過程》的7個手稿。其中1870年所寫的手稿同以前所寫的第一稿一樣是屬於全卷性的,並註明“第二個修訂稿必須作為基礎”(同前,第24卷,第7頁),而其餘六個手稿則是屬於篇或章節的。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又為《資本論》第三卷補寫瞭兩個較大的手稿。其中一個標題為《利潤率》,研究瞭剩餘價值率和利潤率的關系、資本周轉對利潤率的影響,以及年剩餘價值率和一般利潤率等問題。第二個手稿考察瞭影響利潤率的各種因素,包括生產費用、預付總資本、資本有機構成。

  但是,由於馬克思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壞,以致使他不能親手完成《資本論》第一卷以後各卷的出版工作。馬克思逝世後,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手稿經過恩格斯整理和編輯,在1885年和1894年分別出版。但恩格斯沒有來得及把《資本論》第四卷,即《剩餘價值理論》手稿整理出版。《剩餘價值理論》後來由K.考茨基加以編輯,作為一部獨立的經濟學說史著作,分成三卷於1905~1910年第一次公開問世。

  對資本主義以前和以後的社會經濟形態的繼續研究 馬克思在他的晚年生活中,十分註意研究資本主義以前和以後的社會經濟形態。他在1880~1881年曾對L.H.摩爾根(1818~1881)的《古代社會》一書作瞭詳細的摘要和評論,指出摩爾根的實際材料證實瞭他與恩格斯所制定的唯物史觀,以及他們關於原始社會的共產主義性質的結論,並打算寫作一本以此作為題材的專門著作。但是,馬克思的這一計劃未能實現。後來恩格斯在寫作《傢庭、私有制和國傢的起源》一書時,曾依據瞭馬克思的這些筆記。

  馬克思在1871年發表的《法蘭西內戰》一書中。在總結巴黎公社的經驗時,論述瞭剝奪剝奪者後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的途徑。馬克思在駁斥統治階級的代表為反對公有制而鼓吹合作制生產時又指出:“如果合作制生產不是作為一句空話或一種騙局,如果它要排除資本主義制度,如果聯合起來的合作社按照總的計劃組織全國生產,從而控制全國生產,制止資本主義生產下不可避免的經常的無政府狀態和周期的痙攣現象,那末,請問諸位先生,這不就是共產主義,‘可能的’共產主義嗎?”(《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379頁)。

  馬克思在1875年4~5月間還寫作瞭《哥達綱領批判》,在此書中,分析瞭共產主義社會的性質。他第一次論述瞭共產主義社會發展的兩個階段,並描述瞭這兩個階段的基本特征。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社會第一個階段在政治上的特征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而在經濟上的特征則是生產資料公有和按勞分配。馬克思還探討瞭從共產主義低級階段到高級階段過渡的基本條件,論述瞭隻有到共產主義社會第二個階段國傢才會消亡,才會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