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專門從事批發貿易而插在生產者和生產者之間、生產者和零售商之間的中間商業。其職能在於通過買賣,把商品從生產者手中收購進來,然後再將其轉賣給其他生產者或零售商。

  產生和發展 自從人類社會出現瞭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以後,隨著商品生產的發展,商品購銷量逐漸增大,流通範圍不斷擴展,生產者和生產者之間、生產者和零售商之間常常難以進行直接的商品交換,或者他們之間直接進行買賣不如由中中間商業來作媒介對他們更為有利,由此而產生瞭專門向生產者直接購進商品,然後再轉賣給其他生產者或零售商的批發商業。批發商業的產生,使商業部門內部有瞭批發、零售之間的分工,有瞭一種不與消費者直接發生關系的商業。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商品的生產和消費之間在時間、空間和集散上的矛盾不斷擴大,致使批發商業所組織的商品流通,往往要通過不是一道商業環節而是二道以上的商業環節才能完成。從而批發商業分為產地批發、銷地批發以及插在這兩類批發中間的中轉地或集散地批發。這是商業部門內部分工發展的結果,也是批發商業內部的分工。

  批發商業產生於資本主義社會以前,當時主要從事販運貿易。到瞭資本主義社會,才出現真正廣泛的和高度發達的批發商業。它的存在和發展對於緩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產銷矛盾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時卻又加深瞭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經濟危機往往最初是在批發商業和向批發商業提供貨幣資本的銀行中爆發起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批發商業的資本雄厚,在流通中居於中間要害地位,它比零售商業有強烈得多的投機性。取得瞭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國傢,為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和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在商業中首先集中力量戰勝批發商業資本,並把它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商業。由於批發商業掌握著商品流通的命脈,是商品流通的樞紐,所以,社會主義國傢一般都把批發商業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它建成強大的、分工周密的體系,以保證國營商業在市場上發揮主導作用。

  任務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批發商業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購銷,大力促進和積極引導生產有計劃發展;通過地區間的購銷,促進地區間商品流通的擴展和密切地區間的經濟聯系;通過對零售商業的供應,促進零售商業的發展,從而滿足人民群眾的消費需要;通過合理的商品儲存,支持生產,調節市場,維持正常商品流通,提高社會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