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盧森堡

  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左派領袖之一,德國共產黨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馬克思主義理論傢。1871年3月5日出生於波蘭紮莫希奇一個商人傢庭。盧森堡青年時代就參加瞭革命活動。1898年移居德國,參加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活動。當當時德國社會民主黨內以E.伯恩施坦為代表的修正主義者向馬克思主義進行挑戰,宣揚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觀點,盧森堡寫瞭《社會改良還是社會革命?》(1899)一書,揭露瞭伯恩施坦鼓吹的資本主義具有“適應能力”和經濟危機可以防止的謬論,指出這些所謂的“適應能力”並不能消除資本主義矛盾,而隻能加速資本主義的滅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她積極進行反對軍國主義的鬥爭,堅持宣傳在大戰爆發時,必須利用戰爭所引起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來喚醒群眾,加速資本主義的崩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她於1915年2月被捕,1916年因領導反戰示威再次被捕。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盧森堡著文熱烈歌頌這一偉大革命。1918年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盧森堡出獄後立即投身鬥爭。1918年底盧森堡同W.李卜克內西等一起創建德國共產黨。1919年1月鬥爭失敗,同年1月15日她和李卜克內西被反動派殺害。

  盧森堡的主要經濟理論著作有:《國民經濟學入門》(1925)和《資本積累論》(1913)。《國民經濟學入門》通俗地介紹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點,揭示瞭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批判瞭資產階級經濟學傢的錯誤觀點,闡明瞭國民經濟學的性質、階級性和黨性。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2年出版瞭《國民經濟學入門》中譯本。《資本積累論》是她研究帝國主義的主要理論著作。書中集中分析瞭資本積累的實際過程,揭露瞭帝國主義列強掠奪殖民地、控制落後國傢的反動政策和侵略擴張政策。她在闡述資本主義發展趨勢時提出,在隻包含工人和資本傢的“純資本主義”社會裡,資本積累隻有依靠“非資本主義環境”,即依靠農業和手工業經濟才能實現。這一論點曾經引起瞭爭論。《資本積累論》中譯本1959年由三聯書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