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建築業有計劃地進行經營管理的一種方法。通過貨幣、價格、成本等,對建築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消耗和成果進行計畫、記錄、計算、分析和控制。其目的是促使減少消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盈利,合理利用資金,加速建築業的發展,擴大社會主義再生產。

  核算內容 根據建築業的特點,主要有:①生產成果的核算。主要指標有:建築業總產值(建築安裝工作量及其他產值)、竣工工程價值(竣工產值)、、建築業凈產值、勞動生產率等。通過這些指標,核算建築業的生產水平與經濟效果。②勞動消耗的核算。包括活勞動與物化勞動的核算。主要通過工人、材料、機械消耗等,對工程成本等進行核算。核算工程成本的指標有:預算成本、計劃成本、實際成本、成本降低額、成本降低率等。利用這些指標,考查成本降低任務的完成情況。③經營成果的核算。核算建築業生產經營成果的主要指標是利潤。建築業的利潤,是由工程結算利潤、產品銷售利潤、作業利潤、其他銷售利潤以及營業外收支凈額所組成。為瞭反映利潤水平的高低和經濟效果的大小,可采用成本利潤率、產值利潤率、資金利潤率等指標進行考核。④資金運用效果的核算。包括固定資金、流動資金和專用資金的核算。反映固定資金綜合利用效果的主要指標有固定資金占用率或固定資金產值率。反映流動資金使用效果的指標有流動資金周轉次數、周轉天數和流動資金占用率等。

  上述經濟指標從不同方面反映建築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各個指標相互聯系,構成比較完整的建築業經濟核算的指標體系。

  特點 建築業與一般工業相比,其經濟核算具有以下特點:①工程成本核算,采用預算成本與實際成本相對比,確定工程成本實際降低額;根據預算成本確定法定利潤;兩者加總,以確定企業盈虧。②工程價款核算,由建築安裝企業向銀行貸款,項目竣工後一次結算。分期竣工的項目,分期結算。③流動資金核算,資金來源實行預付備料款制,解決主要材料儲備和未完施工占用的資金需要。在中國,自1985年起,材料儲備由預付款制改為由銀行貸款。

  建築業的經濟核算實行統一領導、分級核算的原則。大中型企業實行公司、工區(工程處)、施工隊三級核算。小型企業實行公司、施工隊兩級核算。公司為獨立經濟核算單位,全面核算各項技術經濟指標。公司所屬工區(工程處)、隊、廠、站等為內部經濟核算單位,在公司統籌下,核算相應的固定資金和流動資金,單獨計算本單位的盈虧。核算公司下達的各項技術經濟指標,一般應包括實物工程量、質量、安全、工料消耗和機具使用等指標。施工隊和班組是完成企業施工任務和各項技術經濟指標的基層組織,因此,加強施工隊和班組的核算,是搞好建築企業經濟核算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