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商品價格形成及其運動規律性的學科。

  價格理論的發展 早在西元前7世紀時,中國記載管仲經濟思想的《管子》一書,已有關於市場價格變動的論述:“物藏則重,發則輕”,“民有餘則輕之,民不足則重之”;也有關於谷米、貨幣和萬物三者間價格相互關係的論述:“粟重黃金輕,黃金重而粟輕”,“穀重而萬物輕,穀輕而萬物重”,“幣重而萬物輕,幣輕而萬物重”。西元前6世紀時,範蠡提出“旱則資舟舟,水則資車”,主張在社會還不急需某種商品時預為收儲,等待時機高價出售,說明范蠡已懂得供求和價格的關系,利用價格變動謀取利益。公元前5世紀時,李悝提出平糶說,主張政府在糧價低時收購、糧價高時拋售,吞吐糧食以穩定糧價和調劑供求。雖然中國古代思想傢對價格理論進行瞭探索和研究,但由於中國長期停滯在封建社會,商品經濟不發達,價格理論一直局限於政府如何穩定物價的平糶、平準理論(見均輸、平準論)的探討。

  西方封建社會時期,價格理論也並不發達。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商品關系滲入到社會經濟生活的每一角落,探求價格形成基礎的價值論成瞭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學中的不同流派通常是以對價值的不同認識來區分的。古典經濟學傢W.配第、A.斯密、D.李嘉圖等把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交換價值和價值區分開來,為勞動價值論奠定瞭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學說,揭示瞭價格形成的奧秘;而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見資產階級經濟學)則以生產費用理論(見J.-B.薩伊)、邊際效用理論(見邊際效用學派)等來反對勞動價值學說。同時,對於價格運動的規律性,對於商品供求和商品價格關系,對於完全競爭條件下以及不完全競爭條件下供求對價格的不同影響,也基於不同的價值理論而有著不同的價格理論。近代西方的價格理論已逐步向計量化發展。

  研究對象 通過研究和探討有計劃商品經濟中的價格理論,中國逐步建立起價格經濟學。它是一門年輕的正在發展和完善的學科。價格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包括:①價格形成規律。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格經濟學要從理論上闡明價格形成的客觀基礎及其歷史演變。②價格運動規律。商品價值雖然創造於生產過程,卻要通過交換在流通過程中實現,它不可避免地要承受市場供求各項因素的制約,因而商品價格很難同價值完全絕對一致,總會有不同程度的偏離。因此需要認識價值決定與價值實現之間的矛盾,闡明在交換中價格與價值相一致與相偏離的運動的規律性。③比價和差價。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各種商品價格相互之間具有系列銜接關系,既有縱向聯系的差價關系,又有橫向聯系的比價關系。價格運動不僅會發生水平的變化,還將引起種種連鎖反應。要認識這種關系,須研究適合於有計劃商品經濟的合理的價格體系。④運用價格杠桿。探索價格運動的目的,是為瞭把握價格運動的規律性,以便發揮價格的杠桿作用,為生產經營服務,從而使價格經濟學研究對象同研究目的統一起來。

  學科組成 主要有:①綜合價格學。專門探索價格理論的共同性問題的學科,如價格學原理。②部門價格學。研究國民經濟各部門、各行業價格問題的學科。它還可分為若幹層次,按大的經濟部門可劃分為工業品價格學、農產品價格學、商業價格學、外貿價格學、建築產品價格學、交通運輸價格學等;若把部門劃分得更細些,又可研究更為專門的價格問題,如工業品價格學又可劃分為采掘部門產品價格學、加工工業產品價格學,以至進一步劃分為能源價格學、礦產品價格學、冶金產品價格學、機械產品價格學、紡織品價格學,等等。③史學價格學。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探討各個歷史時期價格問題的學科。它包括兩類:一類是從價格制度的角度來考慮的,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物價史、中國近代物價史、中國現代物價史等;另一類是從學說發展角度來研究的,如中國價格學說史,外國價格學說史。④工具價格學。把價格經濟學滲透到一些工具性學科中而形成的學科,如價格統計學等。⑤比較價格學。對各國價格理論與實踐進行比較研究的學科,如外國價格管理制度,或進而劃分為蘇聯東歐國傢價格管理制度、西方國傢價格管理制度等。

  研究方法 研究價格經濟學要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指導下,運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宏觀分析與微觀分析相結合、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相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理論聯系實際,才可防止盲目性,做到從客觀實際出發,協調價格所反映的經濟關系,有的放矢地不斷探索價格運動中的新問題;宏觀分析與微觀分析相結合,才可防止片面性,做到綜合分析並統籌兼顧;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相結合,才可防止割裂性,做到系統地、發展地把握價格運動的來龍去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才可防止一般化,提高對價格運動規律認識的深度與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