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證和提高工程品質,運用一整套品質管制體系、手段和方法所進行的系統管理活動。

  管理內容 廣義的工程品質管制,泛指建設全過程的品質管制。其管理的範圍貫穿於工程建設的決策、勘察、設計、施工的全過程。一般意義的品質管制,指的是工程施工階段的管理。它從系統理論出發,把工程品質形成的過程作為整體,以正確的設計檔為依據,結合專業技術、經營管理和數理統計,建立一整套施工品質保證體系,用用最經濟的手段,科學的方法,對影響工程質量的各種因素進行綜合治理,建成符合標準、用戶滿意的工程項目。

  工程質量管理,要求把質量問題消滅在它的形成過程中,以預防為主,並以全過程多環節致力於質量的提高。這就是要把工程質量管理的重點,以事後檢查把關為主變為預防、改正為主,從管結果變為管因素,把影響質量的諸因素查找出來,發動全員、全過程、多部門參加,依靠科學理論、程序、方法,使工程建設全過程都處於受控制狀態。

  管理措施 關鍵是在保證設計質量的前提下,加強施工過程的質量控制,建立施工質量保證體系。施工質量保證體系由三個基本部分組成:①施工準備階段的質量管理。主要包括:圖紙的審查,施工組織設計的編制,材料和預制構件、半成品的檢驗,施工機械設備的檢修等。②施工過程中的質量管理。施工過程是控制質量的主要階段,這一階段的質量管理工作主要有:做好施工的技術交底,監督按照設計圖紙和規范、規程施工;進行施工質量檢查和驗收;質量活動分析和實現文明施工。③工程投產使用階段的質量管理。這一過程是檢驗工程實際質量的過程,是工程質量的歸宿點。投產使用階段的質量管理有兩項:一是及時回訪。對已完工程進行調查,將發現的質量缺陷及時反饋,為日後改進施工質量管理提供信息。二是實行保修制度。建立質量保證體系後,還應使其按科學方法運轉,才能達到保證和提高建設工程質量的目的。工程質量保證體系運轉的基本方式是按照計劃—實施—檢查—處理(PDCA)的管理循環周而復始地運轉。它把建設工程形成的多環節的質量管理有機地聯系起來,構成一個大循環,而每個環節的各部分又都有各自的PDCA循環,依次還有更小的管理循環,直至落實到班組、個人,從而形成一個大環套小環的綜合循環體系,不停地運轉,每運轉一次,質量提高一步。管理循環不停運轉,質量水平也就隨之不斷提高。

  目標和意義 目標是使工程建設質量達到全優。在中國,稱之為全優工程。即質量好、工期短、消耗低、經濟效益高、施工文明和符合安全標準。全優工程的具體檢查評定標準包括六個方面:①達到國傢頒發的施工驗收規范的規定和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的質量優良標準。②必須按期和提前竣工,交工符合國傢規定。凡甲乙雙方簽訂合同者,以合同規定的單位工程竣工日期為準;未簽訂合同的工程,以地區主管部門有關建築安裝工程工期定額為準。③工效必須達到全國統一勞動定額,材料和能源要有節約,降低成本要實現計劃規定的指標。④嚴格執行安全操作規程,參加施工人員均不應發生重大傷亡事故。⑤堅持文明施工,保持現場整潔,做到工完場清。組織施工要制定科學的施工組織設計,施工現場應達到場容管理規定要求。⑥各項經濟技術資料齊全,手續完整。

  工程質量好與壞,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工程項目建設,投資大,建成及使用時期長,隻有合乎質量標準,才能投入生產和交付使用,發揮投資效益,滿足社會需要。世界上許多國傢對工程質量的要求,都有一套嚴密的監督檢查辦法。在中國,自1984年開始,改變瞭長期以來由生產者自我評定工程質量的做法,實行企業自我監督和社會監督相結合,大力加強社會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