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改良草場、建設基本草場和發揮草場效能。

  草原的特點和類型 草原指野生草本植物和灌木叢生的大面積土地。其中具有飼用價值的植物群落著生的部分稱為草場,是畜牧業的重要生產基地。草場通過植物生活機能把太陽能和無機物轉化為營養價值高的牧草,可用來放牧牲畜,或用作割草場,收割牧草後飼喂牲畜。不同地區的草原,由於受當地土壤、地形、氣候、生物條件和人們生產活動的影響,特別是水熱條件件的制約,植物群落的組成和生長發育規律不盡相同,其生產力的高低亦有顯著差別。

  草原的類型有草甸草原、幹草原和荒漠草原等。①草甸草原。處在半濕潤環境,分佈於森林與幹草原的過渡地帶,山地草原上側與沼澤地的上沿。植物群落種類豐富,以多年生的叢生和鋸莖型禾草占優勢。牧草生長旺盛,密度大,產量高。②幹草原。處於半幹半旱環境,是中國草原的主體。植物種類較單純,常以多年生的叢生禾草為主,混生一定數量的旱中生和旱生植物。植被比較稀疏,產量不高,但草質優良。③荒漠草原。處在幹旱環境,多分佈在沙漠與幹草原之間的過渡地區。植物以旱生的小型叢生禾草為主,伴生一定數量的旱生小半灌木。群落組成單調,草群高度、覆蓋度、產量均差,但牧草質量較好,蛋白質和脂肪的含量豐富。

  草原建設 包括植樹造林、更新植被、培育良種牧草、補播牧草、興修水利、增施肥料、疏松土壤和防止鼠蟲危害等項內容。可以收到防止草原退化、培育草原、提高草原生產力的功效。在草場建設中,要集中有限資源,有重點地建設一部分生產能力高的草場(中國稱為高產穩產基本草場),包括割草場、天然放牧場與人工飼草飼料地,三者比重因地區條件而異。把草場建設成為人工飼草飼料地,具有顯著的增產效果,是草原建設的重要措施。為瞭更有效地發揮建設草場的效果,需設置牧欄、牧道、棚圈、供水、貯倉等設施。

  合理利用草原 草原管理責任制、圍欄放牧、劃區輪牧、草畜平衡等都是合理利用草原的重要方法。在中國,實行畜群承包責任制的同時實行草原管理承包責任制是合理利用草原的重要制度。實行這一制度,把草原包給基層生產單位或個人長期使用,落實草原管理、保護、使用、建設的責任,可使其同畜群承包責任制統一起來,使草原畜牧業的發展建立在穩固的基礎上。

  圍欄放牧,是把牲畜控制在圍欄的區域內采食的一種先進放牧方法。可以合理利用和保護牧草場,便於對牲畜進行科學管理,並能節省勞動力,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但圍欄放牧需要較多的基本建設投資。

  劃區輪牧,是分區輪流利用草場的一種放牧制度。先把草場劃分為幾個季節放牧場,在每個季節放牧場內,以畜群為單位再分成若幹放牧單元,再把放牧單元劃分為若幹小區,在各小區內依次輪牧。這種制度可以調節冬春飼草不足、夏秋飼草有餘的季節性矛盾,使牲畜在整個放牧時期內能獲得充足的飼草;可以給每個小區留有一定間歇時間,使牧草有充分的生長發育繁殖和恢復機會;能減輕牲畜對草場的踐踏程度;便於對草場和牲畜進行科學管理。

  草畜平衡,是為瞭使牲畜的數量與牧草的可供量相適應。畜草之間大致保持平衡才能使飼草資源得到合理利用,保證畜牧業穩定發展。因此,需要根據以草定畜的原則,確定在一定時期內、在不同類型草原的單位面積上、在放牧適度的條件下,所能放牧的牲畜頭數。

  建設草原和合理利用草原,能夠不斷提高草原生產能力。一定時期內單位面積草原上所能生產的產品數,通常用下列指標表示:①單位面積草原飼草產量;②單位面積草原載畜量;③單位面積草原畜產品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