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拳術之一。源出於嶽氏散手。據傳說此拳為宋代嶽飛所創。此拳最初僅9手,其中上盤3手,中盤4手,下盤2手,左右互換皆為散練手法,故名嶽氏散手;後來逐漸發展,每手各演化為20手,共180手。步型多為側身半馬步,步法多以足尖由外弧形向內勾盤進步。清代河北雄縣人劉仕俊擅長嶽氏散手,後來他在散手的基礎上,逐步改進歸納為八母勢,形成簡單套路,可以連貫練習,故名嶽氏連拳,又名八翻手,也叫子母拳,表示拳法子母相生,富於變化。嶽氏連拳分8路,有掙捶式、進退連環式、回身靠擠擠式、攔腰捶式、雙推手式、捆鎖靠擠式、琵琶式、研肘架打式。每路動作多則5、6 勢,左右輪換,一氣貫註,動作簡單,節奏鮮明,與形意拳的五行、十二形拳術練法近似。其手法包括:捆、拿、鎖、靠、推、打、刁、捋。步法以直進直退為主。勁力剛健明快,講究吞吐沉浮,剛中寓柔。樁法有三門樁、四門架、木人樁等。樁步穩固,進退起止皆有節序。此拳後來不斷豐富,共發展為32路。

  清末民初時,嶽氏連拳在北京一帶較為流行,現在開展不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