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模仿螳螂動作的中國拳術,分北派螳螂與南派螳螂。

  北派螳螂相傳為明末清初山東即墨縣人王朗所創。他比武失敗後,看到螳螂捕蟬的靈巧激烈情況,有所啟發,便捕捉螳螂,觀察其運用兩個前臂的搏鬥技巧,從而創造瞭勾、摟、采、掛、刁、纏、劈、滑等多種武術手法,成為別具一格的北派螳螂拳。北派螳螂拳最早傳於山東省膠東一帶,以後逐步形成瞭不同流派,其主要流派如下:①七星螳螂拳(又名羅漢螳螂)。這一流派的基本架勢以“七星步”作基礎,勁力剛脆,,橫裹,直撞。練功分3部分:其一為基本功,包括腰、腿、肩功、站樁、拍打功等;其二為套路技術,包括小組合與套路,套路有插捶、翻車、蹦步、攔截、摘盔、雙插花、十八梭、銼鋼、柔靈、摘要 、螳螂九轉十八跌、白猿出洞、偷桃、獻果、入洞、拆手拍按等;其三是拆練,包括碰樁、踢打沙袋、排練周身十二捶、散打等。②梅花螳螂拳(又名太極螳螂)。講究出手成撮,招招相連,一招三變,以活為上,迂回為主。魚鱗步靈活變化,恰似朵朵梅花。勁法上講究順勁、巧勁、柔勁。練功內容和七星螳螂拳大體相似。套路有翻車、蹦步、攔截、梅花路、白猿偷桃、八肘、傳技、摘要等。③六合螳螂拳(又名馬猴螳螂)。與前兩種流派差異較大,動作、勁法更傾向於柔。六合螳螂主要吸取瞭一些拳論中所載的內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的要領,強調以“意變”導“形變”,意會身隨,以人之勁為勁,引進落空,要求活似機輪,圓似鋼球,上下相隨,內外合一。勁力分剛、柔、明、暗、滑五勁。套路主要有短錘、雙封、鐵刺、藏花、仙手奔、照面燈、截手圈以及六合摘要、九十三手等。

  南派螳螂又名周傢螳螂拳,據傳是清代廣東人周亞南創始的,其技術和理論與山東傳的北派螳螂完全不同,而與南拳各派技術卻極相似。

南派螳螂

螳螂拳

  除上述南北兩派螳螂拳外,在北派螳螂的基礎上又經多年傳習或與其他拳法混合,還有通臂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光板螳螂拳、八步螳螂拳等產生。螳螂拳派別雖多,但都強調:象形取意,重在取意;剛柔並重,強剛極柔,處處帶有彈性;長短兼備,上下交替,內外相接,處處保持完整性態勢;手法、步法、腿法、身法密連而巧妙,穩健而靈活,活中求快,快中求穩,穩中求精。螳螂拳還強調沉肩、垂肘、活腕、擰腰、坐胯、扣膝,拳諺有“腰送客走,胯坐帥府”和“移動靠腿腳,力蓄在襠腰,擋風阻雨兩臂搖”之說。其動作要求眼快,手快,步快,身快,式快,一招變三招,長短兼用,氣勢逼人,變化莫測;發力時,快速突然,松緊結合,富於彈性,做到剛而不僵,柔而不軟,脆而不短,快而不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螳螂拳被列為全國武術表演和比賽項目。(見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