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兩名或兩對選手,用球拍在中隔一網的球臺兩端輪流擊球的一項球類運動。乒乓球的特點是球小,速度快,變化多,趣味性強,設備比較簡單,不受年齡、性別和身體條件的限制,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較高的鍛煉價值。乒乓球競賽項目,分為團體賽和單項比賽兩大類。團體賽有男子團體和女子團體兩項(見乒乓球團體賽)。單項比賽有男子單打、女子單打、男子雙打、女子雙打和混合雙打(見乒乓球雙打)5項。

  發展概況> 乒乓球運動的起源 乒乓球起源於英國,它是從網球運動派生出來的。19世紀後期,英國有些大學生從網球運動中得到啟示,在室內以餐桌為球臺,以書作球網,用羊皮紙貼面作拍子,用橡膠或軟木作球,在餐桌上打來打去。球臺大小和球網高低都沒有統一規定。每局記分,以10分、20分或50分為一局,還有以100分為一局的。發球的方法也沒有什麼限制,既可將球先擊到本方臺面後再落到對方臺面,也可將球直接發到對方臺面。總之,這項運動當時既無統一的名稱,也無統一的規則,僅僅作為一種娛樂,流行於歐洲。到瞭1890年左右,英格蘭著名的越野跑運動員J.吉佈從美國帶瞭一些作為玩具的賽璐珞球回英國,由於這種球打在當時使用的犢皮紙貼面的空心球拍或木制的球拍上發出“乒乓”之聲,隨後就有人將這項運動稱之為“乒乓球”(圖1)。

圖1 19世紀歐洲的乒乓遊戲

  1902年在英國遊學的日本東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坪井玄道,將乒乓球的整套用具帶回日本。1905~1910年前後,乒乓球活動又傳入中歐的維也納、佈達佩斯,以後逐漸擴展到北非的埃及等地。在這一時期,乒乓球基本上還是停留在遊戲階段。

  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的誕生 20世紀初,正當乒乓球運動在世界各地逐漸開展起來的時候,由於爆發瞭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停頓瞭一個時期。1918年後,隨著大戰的結束,歐洲許多國傢都相繼成立瞭乒乓球協會,乒乓球的競賽活動也在各國之間日益增多。為瞭便於交流經驗和促進乒乓球技術的提高,人們希望建立一個國際性的組織。1926年1月,在柏林舉行的國際乒乓球邀請賽期間,由德國的G.勒曼博士倡議,在柏林網球俱樂部召開瞭一次座談會。當時參加的有英國、德國、匈牙利、瑞典等國的代表,會議決定成立臨時國際乒聯,並委托英國乒協舉辦第1屆歐洲乒乓球錦標賽。

  1926年12月,在英國倫敦舉行的第1屆歐洲乒乓球錦標賽期間,召開瞭第1次國際乒聯全體代表大會。會議通過瞭正式成立國際乒乓球聯合會的決議和國際乒聯的章程,討論瞭乒乓球規則,推選英國乒協的負責人I.蒙塔古為國際乒聯的第1任主席。

  參加第1屆歐洲乒乓球錦標賽的國傢有德國、匈牙利、威爾士、英格蘭、奧地利、瑞典、捷克斯洛伐克、印度和丹麥。由於印度是亞洲國傢,提出更改名稱,國際乒聯決定把第1屆歐洲乒乓球錦標賽改為第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

  第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隻舉行瞭男子團體、男子單打、男子雙打、女子單打和混合雙打等5個項目的正式比賽。第2屆增加瞭女子雙打,第8屆增加瞭女子團體。此後,每屆錦標賽都舉行上述7個正式項目的比賽。此外,還設有男、女單打安慰賽和元老杯賽。但這3個非正式比賽的項目須由舉辦協會提出申請,經國際乒聯批準後,方能組織進行。

  世界乒乓球錦標賽自1926年以後每年舉行1次,1940 ~1946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中斷。1957年以後,改為每兩年舉行1次,至1981年共舉行36屆。

  歐洲乒乓球運動的全盛期(1926~1951) 1926~1951年,國際乒聯共舉辦瞭18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除第13屆在非洲的埃及舉行外,其餘17屆比賽均在歐洲國傢舉行。參加比賽的選手,歐洲最多,各屆錦標獲得者,也以歐洲為最多。總計18屆錦標賽,共有117項次冠軍(第11屆女子單打未能確定冠軍),除由美國選手奪得8項次外,歐洲選手取得瞭其餘的109項次的世界冠軍。其中匈牙利隊獲得57.5項次,捷克斯洛伐克隊獲得25.5項次,英格蘭隊獲得10項次,奧地利隊獲得5項次,羅馬尼亞隊獲得4.5項次,德國隊獲得4項次,波蘭隊獲得1.5項次,蘇格蘭隊獲得1項次。歐洲國傢獲得的冠軍占總項次的93.1%。在這一時期,歐洲在世界乒壇上占有絕對的優勢 (圖2)。

圖2 5次獲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單打冠軍的匈牙利選手巴納

  在乒乓球的技術發展上,這個時期由於膠皮顆粒球拍出現有利於增大球的旋轉,加上當時的球網較高(17厘米),球臺較窄(寬146.4厘米),球體較軟,有利於促進削球技術的發展,從而改變瞭木拍時代的單調打法。當時匈牙利選手較充分地利用瞭這些條件,有效地發揮瞭本身的技術水平和工具的作用,取得瞭較好的成績。在第1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之前,由於沒有時間限制,比賽往往拖得很長。以第10屆錦標賽為例:1分球,最長的時間用瞭2小時20分鐘;一場男子單打,最長的時間用瞭7小時30分鐘。這種“馬拉松”式的比賽,使觀眾失去瞭興趣。為此,第11屆錦標賽之後,國際乒聯對規則作瞭重要的修改,把球臺放寬到152.5厘米,把球網降低到15.25厘米,比賽改用硬球,限定瞭比賽的時間。這些改變為攻球創造瞭有利的條件,從此削攻結合的打法逐漸發展起來,而且還出現瞭一些以攻為主的新打法。但由於時間短,攻球技術一時還難以達到足以對付削球的程度,因此,這一階段以削為主的打法占據瞭世界乒壇的主導地位。

  日本隊稱雄於世界乒壇時期(1952~1959) 日本乒協早在1928年就加入瞭國際乒聯,但直至1952年才第1次參加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當時日本選手采用瞭直拍長抽的進攻型打法,並成功地運用瞭海綿貼面的球拍,在孟買舉行的第19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打敗瞭歐洲橫拍以削為主的選手,奪得瞭女子團體、男子單打、男子雙打和女子雙打4項冠軍,從而開創瞭直拍與橫拍、進攻與防守相互對抗的新局面。

  當時日本選手使用的海綿球拍擊球速度快,聲音小,大多數的對手都很不適應,於是引起瞭一場關於能否使用海綿球拍的國際爭論。直至1959年國際乒聯才規定,球拍海綿上必須覆蓋正膠粒膠皮或反膠粒膠皮,而海綿和膠皮的總厚度不得超過4毫米,其中膠皮的厚度不得超過2毫米。由於球拍的革新,提高瞭擊球的速度和旋轉,促進瞭乒乓球運動技術的迅速發展。

  1952~1959年,日本選手蟬聯5屆男子團體冠軍(第21~25屆)、5屆男子單打冠軍(第19屆、第21~24屆)、3屆女子單打冠軍(第23~25屆)。在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除男子單打外,日本選手取得瞭6個項目的冠軍。在這8年中,共舉行瞭7屆錦標賽,總計49項次冠軍,日本就獲得瞭24項次,幾乎占瞭一半。乒乓球運動的優勢從歐洲開始轉到瞭亞洲(圖3)。

圖3 日本著名乒乓球運動員荻村伊智朗

圖4 中國隊1961年獲第2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子團體冠軍 >

  中國乒乓球運動的崛起(1961~1965) 中國於1952年加入國際乒聯,1953年第1次參加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第20屆),當時男隊被評為一級第10名,女隊被評為二級第3名。經過幾年的努力,在1959年舉行的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容國團為中國奪得瞭第1個男子單打冠軍。從1961~1965年,中國選手創造瞭“快、準、狠、變”的近臺快攻打法和以“穩、低、轉、攻”為技術風格的削球類打法。在這5年間舉行的3屆錦標賽中,中國選手共獲得21項次冠軍中的11項次,占一半以上(圖4)。

  1960年初,日本選手研究和創造瞭弧圈球技術,利用強烈的上旋沖力來迫使對手離臺後退和失誤,從而奪取比賽的主動權。由於弧圈球技術當時剛剛處於萌芽階段,面對中國選手的快速進攻和積極防守打法,並沒有取得優勢,但日本選手以弧圈球對付歐洲選手,則取得很好的成績。弧圈球技術的出現促進瞭乒乓球技術的發展。

  歐洲乒乓球運動的復興與歐、亞的爭奪(1971~1979) 歐洲選手50年代負於日本,60年代敗於中國,經過長期的摸索,吸取瞭日本弧圈球和中國快攻的長處,創造瞭快攻結合弧圈球和弧圈球結合快攻的新型打法。從1971年的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起,先是瑞典選手奪得瞭男子單打冠軍,緊接著他們在第32屆世界錦標賽中,又為歐洲奪回瞭失去20年之久的男子團體賽冠軍。以後,匈牙利、南斯拉夫和法國選手分別奪得瞭男子團體冠軍、男子雙打冠軍和混合雙打冠軍,這就使乒乓球運動又由60年代中國與日本之間對抗的局面,轉到瞭亞洲與歐洲、速度與旋轉、旋轉與旋轉相互對抗的新局面(圖5)。

圖5 第33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子單打冠軍匈牙利選手約尼爾

  歐洲乒乓球運動技術的提高,有力地推動瞭世界乒乓球運動的發展。

  乒乓球運動在中國 大約在1904年間,上海有一個叫王道平的人,他是四馬路(即今福州路)一間文具店的經理,從日本買瞭10套乒乓球器材(包括球臺、球網、球及有洞眼的球拍)帶回上海,他為瞭推銷這些器材,介紹瞭在日本看到的打乒乓球的情況,並親自作瞭表演。從此中國就開始有瞭乒乓球活動。1916年,上海基督教青年會童子部設置瞭乒乓球房,配備瞭9張球臺,使部分學生開始參加乒乓球活動,隨後這項運動就逐漸在京、津、滬、穗等幾個大城市開展起來。1925年,在上海舉行瞭中華隊與旅華日僑隊之間的秋山杯比賽。1927年中華隊曾赴日本進行訪問比賽,同年在上海舉行的第8屆遠東運動會上,舉行瞭表演賽。1930年中華隊參加瞭第9 屆遠東運動會的乒乓球比賽。1935年在上海成立瞭中華全國乒乓球協進會。當時中國的乒乓球運動隻限於在幾個大城市的上層社會中少數人參加,技術水平很低,對外比賽負多勝少。1935年舉辦的所謂全國比賽,實際上也隻有上海、天津、浙江、江蘇、南京、青島、香港、澳門等幾個隊參加。當時,國際乒聯主席蒙塔古曾電邀中國加入國際乒聯,參加第9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但因缺乏經費,未能參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乒乓球運動得到瞭迅速的普及和發展。1952年10月,在北京舉辦瞭第1次全國乒乓球比賽大會,有6個行政區和鐵路系統的62名男女運動員參加瞭比賽。從1956年起定期每年舉行1次全國比賽。1959年,容國團在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為中國獲得第1個男子單打世界冠軍 (圖6),對中國乒乓球運動的普及起到瞭很大的推動作用。1961年,第2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在中國舉行,更掀起瞭全國性的乒乓球熱潮 (圖7)。隨著中國選手在幾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的勝利,鼓舞瞭更多的人參加這項活動。

圖6 容國團為中國奪得第1個乒乓球男子單打世界冠軍

圖7 小學校園裡的乒乓球賽

圖8 丘鐘惠為中國奪得第1個乒乓球女子單打世界冠軍

  中國乒乓球運動在普及的基礎上,技術水平有瞭迅速的提高,繼容國團奪得世界冠軍之後,在第2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中國隊又以自己獨特的近臺快攻,加上多種打法,取得瞭男子團體、男子單打、女子單打3項冠軍(圖8)。在第27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中國男隊又一次獲得瞭男子團體、男子單打、男子雙打3項冠軍。中國乒乓球女隊經過認真總結,學習男隊先進經驗,改革訓練,大膽地起用新生力量,終於在第28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第1次奪得瞭女子團體冠軍和女子雙打冠軍,中國男隊也奪得瞭第28屆的男子團體、男子單打和男子雙打冠軍。

  中國乒乓球隊自1959~1981年,共參加瞭13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總計獲得35.5項次的冠軍,31項次的亞軍和50項次的第3名。在1971~1981年間參加第31~36屆世界錦標賽中,奪取瞭50%以上的冠軍,仍然保持著一定的優勢。(見彩圖)

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子單打冠軍容國團

參加亞非拉乒乓球邀請賽的各國乒乓球運動員在北京故宮前留影

第3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子單打冠軍郭躍華

中國乒乓球隊在第3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獲得7個比賽項目的全部冠軍獎杯

莊則棟在男子單打比賽中

林慧卿、鄭敏之在女子雙打比賽中

李富榮在男子單打比賽中

參加第3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的中國運動員勝利歸來

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

各國乒乓球運動員遊覽長城

丘鐘惠(左一)、李赫男(右三)在松崎君代中作客

  中國著名乒乓球運動員 中國乒乓球隊在攀登世界乒乓球技術高峰的征途中,湧現出大批優秀乒乓球運動員,他們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崗位上,為中國的乒乓球事業作出瞭重要的貢獻。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為提高中國乒乓球技術水平而付出巨大努力的著名運動員有薑永寧、王傳耀、傅其芳、孫梅英(女)、葉佩瓊(女)等。

  到瞭60年代,在攀登世界乒乓球技術高峰中,作出重大貢獻的著名運動員有:

  容國團 (見容國團)

  莊則棟 (見莊則棟)

  丘鐘惠 (見丘鐘惠)

  徐寅生(1938~ ) 1961年、1963年、1965年參加第26、27、28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是男子團體冠軍中國隊的主力隊員。在第2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獲男子單打第3名,在第28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獲男子雙打(與莊則棟配對)冠軍。

  李富榮(1942~ ) 1961年、1963年、1965年參加第26、27、28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是男子團體冠軍中國隊的主力隊員。曾3次獲得世界男子單打亞軍;1次混合雙打(與韓玉珍配對)亞軍;3次男子雙打(與莊則棟、王傢聲配對)第3名。

  張燮林(1940~ ) 1963年、1965年參加第27、28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是獲男子團體冠軍中國隊的主力隊員。第26、27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獲男子單打第3名;第27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獲男子雙打(與王志良配對)冠軍;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獲混合雙打(與林慧卿配對)冠軍。

  林慧卿(1941~ ) 1965年參加第28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是女子團體冠軍中國隊的主力隊員,並獲女子雙打(與鄭敏之配對)冠軍和女子單打、混合雙打(與張燮林配對)亞軍。1971年參加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獲女子單打、女子雙打(與鄭敏之配對)和混合雙打(與張燮林配對)3項冠軍。

  鄭敏之(1945~ ) 1965年參加第28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是女子團體冠軍中國隊的主力隊員,並獲女子雙打(與林慧卿配對)冠軍;1971年參加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獲女子雙打(與林慧卿配對)冠軍和女子單打亞軍。

  進入70年代以後,為保持和鞏固中國在世界乒壇的領先地位而作出重要貢獻的著名運動員有:

  梁戈亮(1950~ ) 1971年、1975年、1977年參加第31、33、34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是男子團體冠軍中國隊主力隊員。1973年在第32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獲混合雙打(與李莉配對)冠軍;1977年在第34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獲男子雙打(與李振恃配對)冠軍;1979年在第3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獲混合雙打(與葛新愛配對)冠軍。

  李景光(1947~ ) 1971年參加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是男子團體冠軍中國隊的主力隊員。

  郗恩庭(1946~ ) 1971年參加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是男子團體冠軍中國隊的主力隊員。1973年參加第32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獲男子單打冠軍。

  許紹發(1945~ ) 1973年、1975年參加第32、33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是男子團體冠軍中國隊(第32屆獲亞軍)的主力隊員。

  李振恃(1950~ ) 1975年、1977年參加第33、34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是男子團體冠軍中國隊主力隊員,並在第34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獲男子雙打(與梁戈亮配對)冠軍;第3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獲男子雙打(與蔡振華配對)冠軍。

  郭躍華(1956~ ) 1977年、1981年參加第34、3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是男子團體冠軍中國隊的主力隊員。1980年參加第1屆世界杯乒乓球比賽獲男子單打冠軍;1981年在第3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獲男子單打冠軍。

  黃亮(1954~ ) 1977年參加第34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是男子團體冠軍隊的主力隊員。

  胡玉蘭(1945~ ) 1973年參加第32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獲女子單打冠軍。

  葛新愛(1953~ ) 1975年、1977年、1979年參加第33、34、3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是女子團體冠軍中國隊的主力隊員,並在第3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獲女子單打和混合雙打(與梁戈亮配對)兩項冠軍。

  張立(1951~ ) 1975年、1977年參加第33、34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是女子團體冠軍中國隊的主力隊員。在1979年第3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獲女子雙打(與張德英配對)冠軍。

  張德英(1953~ ) 1979年、1981年參加第35、3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是女子團體冠軍中國隊的主力隊員,並在第35、3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兩次獲得女子雙打(分別與張立、曹燕華配對)冠軍。

  在80年代初,為中國乒乓球運動作出重大貢獻的年輕運動員有:

  蔡振華(1962~ ) 1981年參加第3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是男子團體冠軍中國隊的主力隊員,並獲男子雙打(與李振恃配對)冠軍。

  謝賽克(1962~ ) 1981年參加第3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是男子團體冠軍中國隊的主力隊員,並獲混合雙打(與黃俊群配對)冠軍。

  施之皓(1960~ ) 1981年參加第3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是男子團體冠軍中國隊的主力隊員。

  王會元(1960~ ) 1981年參加第3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是男子團體冠軍中國隊的成員。

  童玲(1962~ ) 1981年參加第3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是女子團體冠軍中國隊的成員,並獲該屆女子單打冠軍。

  曹燕華(1962~ ) 1979年、1981年參加第35、3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是女子團體冠軍中國隊的成員,並獲第3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女子雙打(與張德英配對)冠軍。

  齊寶香(1961~ ) 1981年參加第3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是女子團體冠軍中國隊的主力隊員。

表1 中國參加歷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各項成績表

表2 歷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各項冠軍

歷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各項冠軍(續表)

表3 中國歷屆全國乒乓球錦標賽各項比賽成績表

中國歷屆全國乒乓球錦標賽各項比賽成績表(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