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偷竊文獻的設備。一般設置在閱覽室、借書處或圖書館的出口,特別是開架閱覽室和開架借書處的出口。當有人攜帶未辦理借出手續的文獻經過此系統時,它就會自動發出音響或燈光等報警信號,或自動關門將人攔住,以便圖書館工作人員及時採取措施,從而防止文獻的丟失。

  文獻流通防盜系統是應用電磁感應原理 (即磁場的運動會產生感應電動勢) 來產生報警信號的。整個系統包括:藏在文獻中的磁鍼(每本書放數根)、探測器、文獻監測儀、消敏充敏器等。其中中消敏充敏器是對磁針消磁或充磁的器件,文獻中的磁針隻在辦完借出手續後才被消去磁性,而文獻還回後又要對它充磁。如果磁針沒有消磁,則書本通過探測器時,磁針的運動就使探測器發生電信號。文獻監測儀則將接收到的電信號放大,放大電信號再觸發報警器件,於是發出聲音、燈光或自動鎖門等。

  磁針的原料不同,文獻流通防盜系統的質量也不同。早期的磁針是用一般的磁性材料做成的,這種磁針和通常的鐵磁物質制品如小刀、鐵皮眼鏡合或文具合、鑰匙圈等在磁性質方面是相同的,因而當人們帶有上述的鐵制品通過探測器時,系統也會報警,以致發生誤報,有的圖書館為此不得不要求讀者通過探測器前先把各種鐵制品掏出放在一旁。80年代後期美國采用坡莫合金片做磁針,產生的磁性和一般磁性物質不同。由於和鐵制品有區別,因而誤報很少,是比較理想的元件。不過由於坡莫合金的一些特點,用它做成的磁針尺寸較大,且系統耗電也多。1986年以來中國有的圖書館采用非晶態材料作為磁針,其磁性能和坡莫合金相近,因而誤報率很低。磁針尺寸也大為縮小,如坡莫合金磁針為18×3.2×0.25立方毫米,而非晶態磁針則為16.5×1.2×0.04立方毫米,後者體積為前者的1/16。磁針的原料不同,探測器和圖書監測儀的設計也有差異。

  開架借閱制是圖書館工作的一大進步,但開架制帶來的問題是容易丟失文獻,因而文獻流通防盜系統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傢的圖書館中已經得到廣泛應用。80年代中期中國有瞭生產這種裝置的工廠,圖書館使用也日漸增多。有的除瞭在讀者的出口處安裝防盜裝置外,還在存放較珍貴館藏的閱覽室安裝攝像裝置,工作人員通過電視屏幕便可監測讀者有無破壞、偷竊館藏的行為。兩者的配合使用將會更有效地保護館藏。